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古地理演化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e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噶尔盆地地处新疆北部,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其东南缘的博格达山属于东天山造山带的分支,将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分隔于南北两侧。准噶尔东南缘地区在早石炭世洋盆闭合、地体拼接之后,进入晚古生代洋盆关闭到中生代陆内演化的洋-陆转换关键期。准东南缘盆山关系演化、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同时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三叠系沉积相及物源问题也一直困扰和制约着这些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进程。论文基于博格达山周缘多个野外剖面和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岩心、地震及钻测井资料,综合运用沉积学、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阐明了准东南缘地区中二叠统-下三叠统的地层展布及沉积相特征,厘定了各时期沉积物源区及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恢复了相应的古气候变化,重建了中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构造-气候-古地理综合演化过程。通过对野外剖面、地震及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中二叠统与上二叠统之间呈不整合接触关系。研究区内中二叠统呈现南厚北薄,而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呈北厚南薄,表明博格达地区在中二叠世之后沉积中心由南向北迁移。沉积相分析表明,研究区中二叠统平地泉组发育由北向南的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上二叠统梧桐沟组发育由南向北的冲积扇沉积体系;下三叠统韭菜园子组发育由南向北的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砂岩碎屑成分统计表明中二叠统平地泉组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平均岩屑含量32%,岩屑类型以沉积岩岩屑为主,物源主要来自岛弧区;而上二叠统梧桐沟组及下三叠统韭菜园子组主要为岩屑砂岩,平均含量达80%,岩屑类型以火山岩岩屑为主,物源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与中二叠统样品重矿物组合相比,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砂岩中近源的不稳定重矿物比例显著升高,表明物源区发生了变化;同时,重矿物平面分布特征表明中二叠统平地泉组沉积物源方向由北向南,而上二叠统梧桐沟组物源方向转变为由南至北。结合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中二叠世博格达地区具有统一的沉积物源区,为博格达地区的岩浆岩基底和北天山的晚石炭世岛弧;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博格达山南缘与北缘的物源存在显著差异,博格达山北缘相比南缘缺乏了来自中天山的物质输入,认为晚二叠世初期博格达山的隆升阻断了沉积物的搬运。通过对研究区中二叠统-下三叠统泥岩样品的全岩地球化学及古气候分析,认为中二叠世古气候为半干旱-干旱,古水体温度相对稳定在29℃左右,处于还原-弱氧化环境;晚二叠世古气候由半干旱变化为半湿润,平均古水温29.14℃,以还原环境为主;早三叠世古气候总体呈半湿润-湿润,平均古水温29.52℃,总体为弱还原-还原环境。因此,准东南缘从中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气候逐渐趋于温暖、潮湿,导致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增强。综合沉积相特征、物源分析及古气候-环境变化,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中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构造-气候-古地理综合演化过程如下:中二叠世为裂谷-坳陷盆地期,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晚二叠世为构造反转期,由于博格达山的初始隆升以及北天山、中天山再次隆起,早期湖盆消亡并在博格达北坡山前发育冲积扇,其南北侧物源也发生了分异,古气候由半干旱变化为半湿润;早三叠世为剥蚀沉积期,研究区构造环境相对稳定,逐渐趋于温暖湿润的古气候对区域风化程度和沉积条件起主要控制作用,博格达山体遭受强烈风化剥蚀,北侧形成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其他文献
致密砂岩油藏有着丰富的资源前景,但衰竭开发递减快,最终采收率低。致密油藏注气开发是具有潜力的开发方式,但对于致密储层中压裂形成复杂缝网与微裂缝发育的渗流环境,传统油气传质作用表征过于笼统,常规渗流数学模型难以准确地模拟复杂裂缝网络中不同机理作用下的油气传质过程。本文依次从微观油气渗流模拟、基质裂缝传质表征、油气传质数值模拟方法和注气优化设计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强非均质岩心的真实扫描结果,应
中国冀北-辽西地区广泛发育中-新元古界沉积地层,有利于开展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生物组成和古沉积环境等研究。大量的原生液态油苗和固体沥青的发现,展示了元古宇超古老油气资源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但受地质样品、地质资料、实验分析手段等条件的制约,对烃源岩分子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古油藏成藏演化历史的研究尚不系统。本论文通过对原生有机质中分子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分析,探讨了冀北-辽西地区元古宙古海洋沉积环境和
随着石油勘探向复杂储层不断深入,混积岩储层逐渐成为石油公司和学者们研究关注的热点。但由于混积岩本身频繁多变的岩性、复杂的孔隙结构、强非均质性等特点,造成了混积岩定名分类难度大、对其岩石物理特征认识不清、识别流体性质困难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这类储层的高效勘探和开发。本文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例,针对该区发育的湖相混积致密储层,以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和微区矿物
沉积盆地内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准确反演沉积盆地速度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发掘这些自然资源。除此之外,由于沉积层的速度和密度较低,这使得沉积层可以放大地震波的振幅,给人类带来地震灾害。因此,准确反演沉积层速度结构还可以帮助人们评价和预防盆地内部地震灾害。本研究基于贝叶斯非线性反演方法利用瑞雷波相速度、瑞雷波椭圆率和远震体波波形反演沉积盆地的速度结构。我们首先利用两个合成速度模型检测联合反演的稳定性
高压射流径向钻井(简称径向井)是一种利用高压射流在地层内沿径向喷射钻出一条或多条微小直径(50mm左右)分支孔眼的钻井技术。该技术能够在主井眼内实现超短半径(<150mm)转向与水力喷射成孔、建立高导流通道,具有工艺简单、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与环境友好等特点,是一种非常规资源开发、老井挖潜与增产的有效手段。然而,基于其非接触式破岩、微小孔眼直径以及套管内超短半径90°转向的特点,尚无相关轨迹预测
在环境温度下含蜡原油流动性较差,给长距离管道输送带来了诸多流动保障难题。改善流动性是解决含蜡原油管道输送流动保障问题的根本出路。原油高压电场改性是近年国际研究热点,但目前关于电场改性机理的认识存疑颇多。本文通过研究电场作用下含蜡油阻抗谱的变化,认识到带电胶粒(沥青质、胶质)在电场改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蜡晶界面极化是含蜡油改性的根本原因。研究发现,除蜡晶之外,含蜡油中带电胶粒的存在是电场发挥改性作用
2010年1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讲到:"要注重查处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开发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的案件"。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为纪委在今后的工作中指出了重点和方向。公司纪委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针对集团公司管理体制深刻变革,管辖区域大幅拓展,必须从做好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准备出发,大力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活动,扎实推进反腐倡
期刊
热电技术为废热向电能的直接转换提供了一个简单环保的解决方案,是目前实现废热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所需的热电设备因具有无运动部件、无噪声、零排放、运行平稳、寿命长、可小型化等优点而倍受研究者的青睐。目前热电材料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热电转换效率的提高来开展,而转换效率主要取决于材料的热电优值(ZT),因此,当下最核心的问题是增大热电材料的ZT值。SnTe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无Pb热电材料,然而与Pb Te相比
通过引入高密度晶界、相界等缺陷阻碍位错滑移可使得纳米钢获得高强度,但难以同时保持高塑性。如何突破强度-塑性倒置关系是纳米钢研究领域的长期热点问题。以往研究指出,纳米贝氏体钢和纳米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小尺寸亚稳态奥氏体可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发生应力/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而显著增塑,因而引入分布均匀的小尺寸亚稳态奥氏体是获得高强高塑纳米钢的有效途径。然而,利用传统冷变形与热处理工艺方法难以在纳米钢中获得此类亚稳
含有不规则间断面的流-固耦合双相介质中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问题,是地震勘探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现有的基于求解宏观波动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比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等),在处理这类复杂流-固界面耦合问题时,由于波动方程本身一些连续假设条件的限制,其计算精度与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研究采用两种基于介观力学模型而不依赖于波动方程的数值模拟方法(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和弹簧网络模型)来分别求解流体相和固体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