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有许多假说,其中免疫系统紊乱在其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存在炎性细胞因子蛋白质水平紊乱及胶质细胞活化异常。脑内活化的胶质细胞是部分炎性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长期的胶质细胞活化可能导致脑损伤并引起精神疾病,阐明胶质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及联系仍需更深入的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孕期感染聚胞苷酸(Polyinsinic acid-polycytidylic acid, PolyI:C)所致子代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额叶和海马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以及对应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蛋白质水平的变化,探讨胶质细胞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选择12-14周龄的清洁级SD种鼠,雌鼠35只、雄鼠5只育种。2.将成功受孕的30只雌鼠分为2组,20只于G9(确定怀孕后第9天)给予10mg/kg PolyⅠ: C尾静脉注射,为PolyⅠ: C组;10只于G9给予0.9%生理盐水(等体积PolyI:C)尾静脉注射,为盐水组。尾静脉注射后随机取6只动物作为质控,于注射3小时后采取尾静脉血检测孕鼠血清IL-10和’INF-α的蛋白质水平,确定注射效果。注射后所有孕鼠自然生产。3.在仔鼠离乳日(21日龄),PolyⅠ: C组仔鼠随机均分为两个亚组,即模型组和干预组。模型组自然生长至8周龄;干预组自离乳至8周龄每日右侧腹腔注射0.5mg/kg纳洛酮(小胶质细胞抑制剂)注射液;盐水组仔鼠为对照组,自然生长至8周龄。4.8周龄时对三组仔鼠进行自发活动、刻板行为、共济失调、被动规避(T1,T2)和主动规避(总条件反应次数和总条件反应率)等行为测定。5.8周龄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三组仔鼠额叶和海马钙结合蛋白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 Ibal)、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额叶及海马组织中IL-1β、IL-6、TNF-α蛋白质水平。6.实验数据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特点选择统计方法,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检验,对于有相关趋势的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视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 PolyI:C组和盐水组孕鼠血清IL-10(t=-63.641,p=0.004)、TNF-α(t=-31.061, P=0.002)的蛋白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lyI:C组高于盐水组。2.三组大鼠移动总路程和共济失调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99, P=0.016; F=7.038, P=0.004),刻板行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36,P=0.237)。模型组和干预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移动总路程和共济失调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刻板行为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干预组比较,移动总路程、刻板行为和共济失调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仔鼠性别与组别间无明显的交互作用,三组仔鼠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和干预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T1和T2测试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干预组比较,T1和T2测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仔鼠性别与组别间无明显的交互作用,三组仔鼠T1和T2测试结果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整个测试周期内,模型组和干预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条件反射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干预组比较,条件反射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干预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总条件反应次数和总条件反应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干预组比较,总条件反应次数和总条件反应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仔鼠性别与组别间无明显的交互作用,三组仔鼠条件反射次数和总条件反射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分析三组大鼠额叶和海马部位200倍光镜下Ibal标记的阳性细胞密度,模型组(P=0.003,P<0.001)和干预组(P=0.013,P=0.007)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与干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8,P=0.232)。6.分析三组大鼠额叶和海马部位100倍光镜下GFAP标记的阳性细胞光密度(Optical density, OD)值,模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模型组与干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模型组海马和额叶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蛋白质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额叶IL-1β、TNF-α和海马IL-6、TNF-α蛋白质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IL-6和海马IL-1β蛋白质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额叶IL-1β、IL-6和海马IL-1β蛋白质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TNF-α和海马IL-6、TNF-α蛋白质水平两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额叶小胶质细胞密度与相应部位脑组织中IL-1β、IL-6、TNF-α蛋白质水平均无相关性(r=0.007,0.276,-0.304;P均>0.05)。海马小胶质细胞密度与对应部位脑组织中IL-1β、IL-6蛋白质水平呈正相关(r=0.691, P<0.01; r=0.551, P<0.05),与TNF-α蛋白质水平无相关性(r=-0.441,P>0.05)。结论1.孕期感染所致子代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脑内存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能是精神分裂症脑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2.孕期感染所致子代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额叶和海马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增加,可能与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的改变有关。3.孕期感染所致子代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能是中枢神经炎症的表现之一,胶质细胞之间及与脑内炎性细胞因子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并参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