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在其小说《京华烟云》序中谈到过写人物成长的意图,这样一种意旨也为某些出版方所关注。成长小说与研究源于西方,但并不代表中国缺失成长小说创作。与西方的以及中国其他作家的成长书写相比,林语堂小说的成长主题不同之处在于他写的是人物的“再成长”,他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儿童或青少年如何去其无知然后顺利的进入成人社会。相反,他笔下的成长主人公成长的起点阶段在于青年,并且是在一般意义上“成熟”了的青年。在他们成长为一位“文明人”之后怎么冲出社会文明的束缚去发现、成为真正的自我,为了不让醒觉后的自我无路可走、能安然自若的生存于尘世,林语堂让成长主人公进入的第二个境界是“即世的超越”,即进入精神的自由之境,身在此岸世界精神却能到达彼岸世界。无论是哪个层次,成长主人公的性格、精神都属于巴赫金所说的“变数”之内,但是其“变”的要义却是与众不同的。全文共分为三章,分别为林语堂小说成长主题书写缘由、成长内涵以及成长主题特点。第一章从作者创作的主体性意图出发,对林语堂书写成长的缘由进行了探寻与论证。林语堂书写成长是出于对理想人格的寻求。理想人格的特质对人物的成长具有牵引作用。同时,理想人格所拥有的特质会让他们在这个尘世获得幸福与快乐,所以从根本上说,书写成长还是出于对现世人之生存的关注。第二章在林语堂成长书写缘由的基础上对林语堂小说中的成长内涵进行了论述。出于这两个因缘,林语堂让其笔下的人物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生命活动,这也是成长内涵的重要揭示。这些“活动”表现为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透过社会文化的重围找寻并成为真正的自我。为了使这个自我得以安然存在于世,又如何进入精神的自由之境。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探讨林语堂成长书写的不同之处。把林语堂的成长书写置于现代文学这个大的背景下,分别以沈从文的成长书写与左翼文学中的成长书写作比照,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林语堂笔下的成长主人公是受自然与尘世智慧的双重滋养,在双重引路人的指引下实现成长。对于成长的书写,林语堂始终是围绕个人自我进行的,这个个人自我既指普通的个体生命,同时又有作者自我生命体验在其中,这与继承民族国家性的左翼文学中的成长书写大为不同。从其对理想人格的追寻来看,成长主题的书写中还渗入了其所追求的理想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