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杜佑《通典·乐典》“排胡”(即排斥胡乐)音乐思想为中心议题,采用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唐“安史之乱”后特定历史条件下杜佑“排胡”音乐思想,并对其产生原因及矛盾进行分析。希冀借此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中外音乐交流对中国音乐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且认识到华夏民族音乐本质上是多民族音乐的融合,由此启发人们对音乐史和音乐史学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全文共六个部分,分别是绪论、结语和四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就《乐典》“排胡”思想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综述。第二部分杜佑《通典》及《通典·乐典》,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杜佑其人、《通典》及《通典·乐典》的编纂和价值,使读者了解影响杜佑音乐思想生成的诸多因素。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乐典》中的“排胡”思想,从《乐典》体例、《乐典·序》以及《乐典》正文史料三个方面对《乐典》“排胡”音乐思想的体现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乐典》“排胡”思想原因分析,从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杜佑个人音乐史学观三个方面分析《乐典》“排胡”思想产生原因,以期为接下来的矛盾分析做铺垫。第五部分是在三、四部分的基础上,对《乐典》“排胡”思想引发的几对矛盾进行分析,由“排胡”思想与杜佑相对开放的民族观的矛盾分析,到“排胡”思想与胡汉交融音乐史实的矛盾,进而引申到音乐史和音乐史学矛盾分析,借此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中外音乐交流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语,指出《乐典》“排胡”思想对后来音乐史书编纂的影响,并对全文做了概况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