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界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从最早的原文本主体和读者主体到译者主体的界定,是翻译史上的一大革新。随着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为翻译研究者们所重视。另一方面,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语言大师,作为沟通中西的媒介,他的众多英语小说被译成各国文字深受全世界读者的欢迎。其文学巨著Moment in Peking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Moment in Peking及其两个比较优秀的中文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其译者主体性的构成因素及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和对译本的影响,同时指出两译本的异同和特色。文章第一章概略介绍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Moment in Peking及其两译本。第二章首先对林语堂的生平和他的翻译标准,其Moment in Peking,以及译者郁飞及其译本《瞬息京华》,译者张振玉及其译本《京华烟云》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并介绍了构成各译者之主体性的基本条件。第三章对译者主体性作了论述,从西方哲学对主体性的定义,到主体及翻译主体,译者的主体地位与身份,再到译者主体性的构成和表现以及对作品的影响等方面都有阐述,其中借用了翻译的忠实标准理论和创造性叛逆理论,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对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译者进行了主体性分析。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从翻译选择,文化背景,创造风格和误译漏译四个大的方面,以大量的翻译实例及其与原文的对照分析,指出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各译本异同及各自的特色。在结论部分,指出作者作此研究的目的,一则在于在对比,欣赏,评论的基础上推荐本人所钟爱却近乎绝迹于书市之郁氏译本《瞬息京华》,同时不吝表示对张译《京华烟云》的欣赏。二则在于对译者主体性理论的扩充,指出选择最大限度的忠实于原文或创造性叛逆均是出于翻译选择,都是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同时指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对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利用,鼓励后来者勇于挑战权威,在前人的基础上重译复译,打破权威译本一支独秀的局面,以创造文学翻译作品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