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理性人、完全市场、标准偏好为假设前提的传统资产选择理论,认为家庭根据风险差异配置金融资产,投资比例仅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大多数居民都会投资一定数量的股票。而学者们通过对美国、意大利、巴基斯坦、中国等国的调查,现实情况恰恰背离了传统理论的预测结果,出现了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股票市场有限参与,大部分人并不参与股票市场,参与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持股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家庭实物资产中,房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家庭总资产中最重要的部分。我国房地产市场上高房价神话还在持续上演,兼具消费与投资双重属性的房产对大多数家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家庭在进行资产配置时房产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股票市场发展迅速。根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境内上市公司数(A、B股)达2342家。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2010年报,年末自然人投资者的持股账户数目占99.79%。继2007年之后,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资本市场无疑将为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提供重要平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进入股票市场,持股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是制约我国家庭参与股市的因素依然存在。针对我国股市有限参与现象,如何从家庭住房的角度进行解析?本文以家庭微观金融为视角,分析住房对我国家庭股市参与的影响,主要从房产投资(房产价值/总资产)、住房所有权(是否拥有自有房屋)两方面来解析股市参与现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1年首次在全国范围的家庭金融调研,打破了目前国内家庭金融领域数据缺乏的限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应用Probit模型、Tobit模型分别对房产投资、住房所有权是否影响家庭参与股市(持有股票账户)、参与股市的深度(持股比例)进行实证分析。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前言部分以我国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为背景引出股票市场“有限参与之谜”的问题,考虑到房产在家庭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将房产因素纳入到家庭资产组合选择行为中,进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从住房角度解释我国股市参与现象。第二,围绕“有限参与之谜”,主要回答了四个问题:(1)股市“有限参与之谜”是如何产生的?(2)理论上对这一现象作何解释?(3)有哪些影响因素能够解释该现象?(4)房产对股市参与的影响又怎样解析?根据传统理论与金融市场现实矛盾的事实,阐释股票市场“有限参与之谜”的由来;介绍了由传统理论发展而来的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的新成果;简要综述影响股票市场参与的5方面因素即收入与财富、人口统计基本特征、信贷约束、投资偏好、投资者心理与社会因素;重点对房产与股市参与的研究从房产投资与住房所有权两方面进行综述。第三,分析家庭房产与我国股市参与。首先,对相关概念、研究对象进行界定与解释,尤其是房产部分对自有住房所有权的阐述,明晰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了解我国房地产市场上住房价格变化,概述家庭住房现状如自有住房拥有率、住房需求等;通过家庭对金融市场的参与、金融资产结构的比较,认清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特征。从股票市场参与率与股票资产比重概述了家庭股票投资状况。定性分析房产对家庭股票投资的影响。最后,简述收入与财富、风险态度、人口统计特征、城乡以及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对股市参与的影响。第四,运用Probit模型与Tobit模型从房产投资与住房所有权两个方面分别对居民家庭是否参与股票市场以及参与股票市场的深度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住房是家庭股市参与的影响因素。房产投资比例(房产价值/总资产)越大,家庭参与股市的可能性越低;拥有住房所有权的家庭,参与股市的概率、持股比例均较无住房所有权的家庭高。针对实证研究结论,从家庭未参与股市的原因、储蓄动机、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等方面挖掘房产对家庭股市参与的影响方式。第五,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如何调节过高的家庭住房投资比重以及让更多的家庭拥有自有房屋,对政府部门和家庭自身提出建议措施以提高家庭股市参与度。本文的主要观点:1.我国家庭股市参与现状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8月,我国家庭股市参与率(持有股票账户的比率)为8.84%,全部样本量为8438户家庭。以2003年我国股民开户数作为度量投资者参与股市的指标,仅有5.36%的居民参与股市。对比这一比率的变化,参与股市的家庭总量在逐渐增长。与债券、基金、衍生品、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的参与度做横向比较,家庭对股票市场的参与度最高。尽管传统的无风险资产(银行存款)依然是绝大多数家庭的投资偏好,但股票资产占总金融资产的比例均超过了家庭对其他类型金融资产的投资,股票已构成家庭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住房对我国家庭股市参与的实证结论住房影响我国家庭对股市的参与。房产投资对家庭股市参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是否参与股市,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房产投资比例越大,家庭参与股市的概率越低。住房所有权既影响家庭是否参与股市,又对股市参与深度产生影响,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于拥有住房所有权的家庭,参与股市的概率、持股比例均较无住房所有权的家庭高。其它因素收入、风险态度、受教育程度、年龄、地区差异也能够解释股市有限参与现象。3.房产对家庭股市参与的影响方式基于知识、资金、风险因素是限制家庭参与股市的三个主要原因,房产通过以下两方面作用于股市参与:一方面,资金约束的背后是有限的收入与财富水平下,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房产投资或财富主要以非流动资产房产的形式存在的事实,房产对家庭股市参与的挤出效应就此显现。另一方面,炒股风险相对较高,导致家庭资金的流向发生变动,尤其在国内房产市场火爆、高收益、预期看涨的行情下,即使不受收入与财富所限,更多的家庭偏好于将资金转向房产投资,这体现了住房对家庭股票投资的替代效应。从储蓄动机角度解释,教育、房子、结婚、养老是我国家庭储蓄的主要目的,这些都是家庭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当大多数家庭还在为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而储蓄,能够承担的风险有限,也就不难解释购买金融资产的储蓄动机比例仅为7%(城市)、2%(农村),进而导致股市的有限参与。再对比城市家庭的第二大储蓄动机即为买房,28%的家庭已经在为买房进行储蓄,此外还有17%的农村家庭也有买房的打算,潜在的房产投资排挤了这部分家庭对股票市场的参与。风险态度、文化程度、投资风险、传统观念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风险规避程度高、对股票投资无意识或有认知偏差、曾遭受亏损或收益低、过度重视房屋所有权等促使家庭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投资房产而非股票,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家庭对股市的参与度。本文的创新之处:实证研究采用的数据具有创新性。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首次在全国城乡范围内的调研数据,采用多阶分层概率抽样方法与入户访谈形式调研,该数据更具代表性和可靠性,克服了传统研究中宏观总量层面的局限性;而目前有关国内家庭金融资产选择方面的实证文献采用的数据在空间上仅针对部分地区或城市,时间上也有局限性,对这些样本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具有一般性和说服力。研究对象具有创新性。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间的经济关系为依据,全面考虑了家庭的经济活动,能够更充分地揭示家庭内在特征对其决策行为的影响;而以往的国内研究大多以个人投资者为研究对象,忽视个人所处的家庭背景及特征,容易导致实证结果的片面性与偏差。研究思路具有创新性。结合目前我国房产市场的现实情况,验证并分析住房对家庭是否参与股市、参与股市深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能为我国家庭股市参与行为提供新的解释依据。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仅有2011年的数据,实证研究采用的截面数据,可能对实证结论有一定的影响。第二,以家庭是否拥有自有房屋作为房产所有权指标,未进一步区分买房与租房家庭的不同。第三,控制变量净资产对股市参与的影响与预期不符,指标选择上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