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外加剂对高性能水泥水化及初始结构形成的调控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 : 29次 | 上传用户:vovoy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托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973”计划2001CB610704-3)“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针对高性能水泥制备中C3S高活性、高含量(High C3S content cement,简称.HCC)的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973”课题组研制的水泥(本文称为973专用水泥)与传统水泥对化学外加剂兼容与调控的差异。系统研究了不同化学外加剂对HCC初始水化历程的影响规律、结构形成的作用机理和相应的调控技术路线,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 1.水泥初始水化历程的综合性评价手段 (1)提出水泥水化初始结构形成模型采用在线检测水泥水化瞬时电性能,以电阻率描述水泥水化初始结构形成的瞬时状态。水泥水化初始结构形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溶解—溶解平衡期、结构形成期、结构稳定期。 (2)首次建立水泥初始水化热-电模型 运用本文建立的水泥水化初始结构形成模型,并结合水化热模型,建立水泥水化热—电模型,结合水化动力学分析,提供水泥初始水化历程的热学参数及结构形成参数,将水泥水化进程中的化学反应状态及结构形成的物理状态结合起来。 (3)建立水泥初始水化流变特性模型 采用小振幅振荡方法测试储能模量动态时间谱可准确在线检测水泥新拌浆体的流变特性,研究表明储能模量变化规律为S形变化,并且存在储能模量突变,表明水泥水化进入诱导期时存在结构突变。 2.运用热—电模型研究了典型减水剂对HCC初始水化的影响 运用热—电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HCC对化学外加剂的适应性相对普通水泥更为敏感,这表明化学外加剂在HCC中的吸附及对水化的调控作用更为复杂,与传统水泥体系存在显著差异。平行对比实验表明973专用水泥对化学外加剂(萘系高效减水剂+减缩剂)的兼容性优于小野田水泥。对于不同种类的减水剂,新型聚羧酸盐系减水剂对HCC水化历程的调控作用较强,适应性最好。 3.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研究 根据HCC水化特点,进行了高性能聚羧酸系减水剂(PC-23)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聚羧酸系减水剂在0.5%掺量水平下,减水率及经时流动度损失均优于国际先进产品水平,在0.15%掺量水平下,减水率及经时流动度损失均优于国内先进产品水平。与意大利产品X404平行对比研究了对水泥水化热.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C-23在对水泥初始水化的热性能及电性能的调控方面均优于X404。 4.研究了调凝剂对HCC初始水化的影响及调控作用 (1)无机盐类调凝剂的作用 无机电解质因其阴阳离子的结合方式、各自在溶液中对电荷的吸附状态而表现出对水泥水化较为复杂的影响规律,对于硫酸盐,其阳离子的种类对其在水泥水化中的调控作用具有更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当代课程和教学理论已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向何种过程对个体成长具有价值转变,实践教育哲学认真对待这一转变,并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和超越。新课程观决定了新的教学方法的基
<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CAD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 建筑的各个领域。CAD技术的发展,为建筑带来了设计观念和决策手段的更新。 国内CAD技术在建筑工
【正】 中国近代文学是文学史上变旧创新的时期,近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征,而以诗歌为最。近代诗歌,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察它怎样从传统格
本文通过国内天然气安全供应、消费情况、价格状况等方面对中国天然气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俄东线供气供销合同》,对俄罗斯未来供应中国天然气的价格进行了预测,分
自1998 年煤炭价格下跌以来,今年煤价继续下滑,还没有见底。认为应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煤炭价格下滑的原因。国内方面的原因是:总量供大于求、各类煤矿坑口价差大、煤炭市场竞争秩
期刊
<正>生物反馈是近代心理学、生物控制论、神经生理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调节自身的病理过程,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GM1(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商品名申捷)及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10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对照组53例,均应用
目的探讨含高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特殊类型肠内营养制剂(Glucerna)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肠内营养支持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铰接车辆运输是一种可以提高运输生产率,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的运输形式。电涡流缓速器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辅助制动系统可以大大提高行驶经济性和舒适性。目前电涡流缓速器在
本论文主要采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问题、及战略选择进行了分析,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加深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认识,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在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