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中“春气者病在头”理论,明确其理论本义及深层次的涵义,系统梳理其实践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学检索和理论探析的方法。具体如下:1.回归该理论所出的《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结合《黄帝内经太素》文本及历代注家观点进行辨析。厘清篇中与该理论相关的难点和争议点,客观把握该理论所涉及的语境及知识背景。2.考察后世医家对该理论的直接引用、阐发和临床应用情况,并辨析它们与理论原貌的异同,总结其中的规律。3.参《内经》其他篇章及历代与该理论密切相涉的内容,援引进行充实和完善,突出临床应用价值导向。结果:1.通行文本较《太素》文本有较多脱漏、讹误,使篇中“俞脏病证相对”、“季节间外内合邪发病”的理论模式变得晦然不显。篇中的“俞”,是在天人相应、同气相求思维下,据十天干应人身之理修整得来的,与五脏应四时气化相输应的体表部位。2.后世应用时,多取篇中精神实质而不拘于语境。在发挥应用过程中,理论框架得到转变,不受原发病模式及“八风”式占旧义的束缚。各概念也历经演绎,“头”从“头颈项”体表部位演绎成头颈部的“五体、器官、经脉、脑府”。“春气”则独立指代成“春令之气”、“肝气”和“风气”,并在历代的发展中不断被充实。3.“春主生发阳气”机制为“春气者病在头”理论的实质所在,在“天人相应”、“同气相求”思维的影响之下,历代医家在不自觉的体悟和应用中,为“春气者病在头”的理论涵义应用及发展积累了坚实的实践基础:(1)春气病在头:即在“春令之气”作用下,人身阳气应时生升的自稳机制易导致人身上部的病变。此概念主要源于《内经》的“脏气法时”观,是“春气者病在头”最基本的理论涵义。(2)肝气病在头:即基于肝的综合特性及经脉循行特点,病理情况下对人身上部的易侵害性。此概念主要源于《内经》的“时象测藏”思维,是“春气者病在头”最核心的理论涵义。(3)风气病在头:即表达外内风邪致病对人身上部的倾向性和多发性。其是狭义“春气病在头”的机制之一,也是“肝气病在头”的特殊理论形态。结论:“春气者病在头”理论本义为:春时风邪易首犯应肝气生发而气血趋旺的头颈项“肝之俞”。其理论实质和核心是“春主生发阳气”。由理论本义而演绎和转变出的“春气病在头”、“肝气病在头”及“风气病在头”,为其理论涵义。三者均强调了对人体上部致病的倾向性和多发性,可分而不可离。可分者,因有各自独立的形态;不可离者,因皆脱胎于“春主生发阳气”这一理论内核,多相互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