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鸭源鹅细小病毒(duck-origin goose parvovirus,D-GPV)对樱桃谷肉鸭肠道屏障功能与肠道菌群的影响,对D-GPV在肠道中的分布、肠道形态发育、肠道通透性、紧密连接蛋白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盲肠菌群多样性与结构的变化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探讨D-GPV感染樱桃谷肉鸭后肠道菌群的改变与肠道屏障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认识D-GPV致病机制与鸭肠道菌群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GPV对樱桃谷肉鸭肠道损伤的影响D-GPV感染后主要感染肠道上皮细胞,导致肠道形态结构发育迟缓,上皮消化吸收能力减弱。D-GPV感染后IFN-γ、IL-17a、IL-6、IL-1β和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促进了而紧密连接蛋白基因ZO-1、Occludin和Claudins-3mRNA表达的降低,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和肠道通透性增加。血浆中LPS的含量显著增加诱导全身系统炎性反应导致血浆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显著增加。2.D-GPV对樱桃谷肉鸭盲肠菌群与短链脂肪酸的影响D-GPV感染后盲肠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组成发生明显改变导致肠道菌群紊乱。D-GPV感染后α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CoA、UPGMA聚类分析以及相似度分析表明D-GPV感染鸭盲肠菌群β多样性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LEfSe分析结果表明D-GPV感染后盲肠菌群中大量产短链脂肪酸有益菌属的丰度显著减少而潜在致病菌的丰度增加。此外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也显著减少。本研究表明D-GPV感染后伴随着肠道炎症与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而此时肠道菌群中大量有益菌群的减少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的下降,导致肠道菌群的定植抗力减弱,潜在致病菌富集,将会加重D-GPV损伤肠道的负面影响。因此,肠道菌群的改变对D-GPV损伤肠道的致病机制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