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通过检测总IgE、特异性IgE、总IgG、特异性IgG及效应细胞介导的体外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等多项指标,以期进一步探讨Neu、Mon介导的ADCC效应在旋毛虫病免疫机理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采用雄性Wistar大鼠为旋毛虫感染的动物模型,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9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实验组按旋毛虫感染后的周数(1~9w)分为9组。
试验时,首先以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动态检测总IgE、特异性IgE、总IgG和特异性IgG,然后选取IgE和IgG高检测值时相的血清为免疫血清,再以体外CO2培养法观察免疫血清(原血清、经56℃30min灭活补体和56℃4hr同时灭活补体及IgE的血清)对Neu、Mon杀伤旋毛虫肌幼虫作用的影响。
血清中总IgE和总IgG的检测值以F检验进行处理;其他实验数据的处理采用χ2检验。
研究结果:
1.感染旋毛虫后1w,大鼠血清中总IgE水平开始升高(实验组为202.70±11.60mg/L,对照组为132.53±12.45mg/L,F检验,p>0.05),3w达高峰(275.93±14.44mg/L,p<0.01),第4w(193.87±9.98mg/L,p>0.05)开始下降。特异性IgE以感染后2w和3w最高(实验组阳性率均为88.9%,对照组阳性率为11.11%,χ2检验,p<0.01)。
2.感染旋毛虫后2w,大鼠血清中总IgG水平逐步增加(实验组为22.90±3.10g/L,对照组为7.90±0.68g/L,F检验,p<0.05),5w达高峰(35.20±3.80g/L,p<0.01),第7w(25.80±1.20g/L)后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值(p<0.05)。特异性IgG的阳性率在第5w高达100.0%,与对照组的检测值(11.11%)相比,差异非常显著(χ2检验,p<0.01)。
3.虽然免疫血清经56℃30min灭活补体后,感染鼠或正常鼠Neu和Mon的杀伤作用显著降低,但是经56℃4hr同时灭活补体和IgE后,感染鼠或正常鼠Neu和Mon的杀伤作用与仅灭活补体无明显差异。在免疫血清存在时,无论感染鼠还是正常鼠的Neu和Mon对旋毛虫幼虫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但感染鼠Neu的作用更强。48hr时,Neu和Mon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伤率分别为42.1%和23.0%。
研究结论:
1.宿主感染旋毛虫后,大鼠血清中总IgE与特异性?IgE、总IgG与特异性IgG同步增加。
2.在免疫血清存在的情况下,无论是感染鼠还是非感染鼠的Neu和Mon均有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作用,但感染鼠Neu的作用更强。
3.Neu和Mon发挥杀伤旋毛虫肌幼虫作用主要依赖的是IgG,IgE基本不起作用。
4.在IgG类抗体依赖Neu和Mon介导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ADCC效应机制中,Neu的作用强于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