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病毒是海洋环境最丰富的一种生命形式,海洋病毒能够感染海洋中所有的生物。病毒在浸染宿主后,可以通过影响宿主的生命活动以及代谢过程,直接对海洋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对海洋病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浅海海域的DNA病毒。但是,对于深海环境中的病毒,尤其是深海RNA病毒还知之甚少。因此,本论文对深海沉积物样品中的RNA病毒进行大量分析,这有助于深入了解深海环境中的RNA病毒。为了探索深海环境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毒是海洋环境最丰富的一种生命形式,海洋病毒能够感染海洋中所有的生物。病毒在浸染宿主后,可以通过影响宿主的生命活动以及代谢过程,直接对海洋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对海洋病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浅海海域的DNA病毒。但是,对于深海环境中的病毒,尤其是深海RNA病毒还知之甚少。因此,本论文对深海沉积物样品中的RNA病毒进行大量分析,这有助于深入了解深海环境中的RNA病毒。为了探索深海环境中RNA病毒的多样性,本论文以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这3大洋的5种生境(热液口、冷泉、海山、海盆和洋中脊)的79个深海沉积物样品为试验材料。通过病毒分离、核酸提取与扩增以及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深海中的RNA病毒。结果发现,深海中含有384902种RNA病毒,其中与已知病毒具有同源性的病毒占比仅为7.27%,未知病毒占比为92.73%,这表明深海中存在大量未知的RNA病毒。在已知的RNA病毒中,多为原核生物病毒,占69.23%,宿主为真核生物的病毒占26.26%。深海已知的RNA病毒属于22个病毒科,其中8个科的病毒丰度大于1%,从高到低依次为微小噬菌体科、痘病毒科、代列尔噬菌体科、古噬菌体科、类双生病毒科、肌尾噬菌体科、丝杆噬菌体科和双生病毒科,还有14个病毒科的病毒丰度小于1%,主要包括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长尾噬菌体科、短尾噬菌体科、线头病毒科、藻类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圆环病毒科、逆转录病毒科、冠状病毒科、贝塔弗莱西病毒科、杯状病毒科、长线形病毒科、虹彩病毒科、副粘病毒科和杆状病毒科。结果显示,22个病毒科中有12个病毒科(微小噬菌体科、痘病毒科、短尾噬菌体科、古噬菌体科、类双生病毒科、代列尔噬菌体科、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逆转录病毒科、丝杆噬菌体科、肌尾噬菌体科、长尾噬菌体科以及线头病毒科等)在冷泉、热液口、冷泉、洋中脊、海山以及海盆等深海环境中均有分布,双生病毒科分布在除冷泉外的4种生态环境中,副粘病毒科仅分布在洋中脊生态环境中,虹彩病毒科仅分布在冷泉生态环境中,但是丰度较低。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洋中脊的RNA病毒多样性最高。这些结果表明,在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具有较高的病毒多样性,且病毒的分布与其所属环境相关。这些结果有助于了解深海环境中的RNA病毒多样性,丰富人类对于海洋病毒的认识。通过环状基因组分析,本研究获得了925种具有完整基因组(环状基因组)的深海RNA病毒,其中最长的有22612bp,最短的为1381bp。结果发现,仅有16条环状基因组与已知病毒序列具有同源性。这16种已知RNA病毒的宿主均为真核生物,其中宿主为脊椎动物的病毒占68.75%,宿主为无脊椎动物的病毒占18.75%。这些已知的具有环状基因组的RNA病毒属于6个病毒科,包括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逆转录病毒科、冠状病毒科、贝塔弗莱西病毒科、杯状病毒科和长线形病毒科。结果显示,在深海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病毒多样性,病毒的分布与其深海环境相关。本论文对于深海中具有环状基因组的RNA病毒的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于深海RNA病毒多样性的认知。功能基因分析发现,深海RNA病毒编码的基因参与宿主代谢,如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与代谢、脂质运输与代谢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分解等,这表明深海RNA病毒有着一个丰富的功能基因库。本论文发现了5418个与RNA病毒基因组复制和基因表达相关的功能基因,其中5007基因可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相关的蛋白,411个基因编码与逆转录酶相关的蛋白,这些基因是RNA病毒的标志基因。结果发现,与甲烷代谢相关的基因主要分布在冷泉、热液以及海盆等深海环境中,与硫代谢相关的基因主要分布在热液口、冷泉、洋中脊和海山。深海RNA病毒编码了大量与硫代谢和甲烷代谢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分布与不同深海环境密切相关。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病毒在深海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在本研究中发现的已知22个病毒科中,痘病毒科、逆转录病毒科及副粘病毒科的部分病毒对人类具有潜在致病性。其中,痘病毒科的丰度最高,广泛分布于79个深海沉积物样品中;逆转录病毒科病毒的丰度较低,主要存在于DP210、DP209、DP214、DP218、DP192、DP220、DP188及DP095等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副粘病毒科病毒的丰度较低,仅分布于DP091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因此,深海中存在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的RNA病毒。本论文关于深海环境中致病性RNA病毒的研究结果,可为探索与利用深海资源提供生物安全性方面的支撑。
其他文献
丁二烯(BD)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同时也是高分子材料合成过程中的基础单体,能与多种化合物共聚制成如丁苯橡胶(SBR)、丁腈橡胶(NBR)在内的合成橡胶以及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树脂(ABS)、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树脂(SBS)在内的合成树脂。此外,丁二烯也广泛用于如己二腈(AND)、1,4-丁二醇(BDO)、己二胺(HDA)在内的精细化工品的生产。由于丁二烯用途的多样性,全球对其
瘿蜂总科Cynipoidea数量繁多,在各生物地理区系内均有分布,其生物学习性复杂多样,具有寄生性、植食性和寄瘿性,是膜翅目生物学习性进化研究的极佳材料。瘿蜂总科内系统发育关系一直以来存在比较大的争议。线粒体基因组因其基因组成稳定、基因排列相对保守、母系遗传等特点,被认为为系统发育研究理想的分子标记。目前瘿蜂总科线粒体基因组仅已知6种,因此对瘿蜂总科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对揭示瘿蜂总科线粒体基
海洋环境复杂多变,高效、便捷获取海洋中的环境参数是海洋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由水文参数决定的声速剖面是海洋中声学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数据,常规声速仪、温盐深仪等点测量仪器效率不高,且覆盖范围有限,而水声学方法利用回波数据估计水文参数,具有观测快速且覆盖范围大的优点,应用前景广阔。因此,将声传播模型与声学观测数据相结合的声速剖面及相关水文参数反演方法同时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鉴于多波束声纳测深精
乙烯是重要的植物激素,其在植物一系列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乙烯信号与其它内源发育信号(不同激素信号)和外源环境信号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交互作用。因此,探索乙烯信号新的调控因子对于深入解析乙烯信号途径和乙烯综合调控网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前期以乙烯持续激活表型的ctr1-1突变体为遗传背景材料构建EMS突变体库,通过筛选其抑制突变体,得到了两株能够回复ctr1-1发育表型的突变体ctr1
动物机体能量和营养物质代谢的神经生物学调控机制是神经生物学和代谢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之一。其调控失灵也是人类诸多神经和代谢系统疾病,诸如进食障碍、肥胖等疾病的诱因。本课题利用黑腹果蝇为模型,研究饮食中矿物质元素缺乏及睡眠剥夺等干扰损害因素对果蝇进食的影响。我们发现饮食中缺乏锰元素会导致果蝇对甜味敏感度上升,对苦味敏感度下降,模拟了饥饿果蝇的行为状态;相反,给饥饿果蝇补充供应锰则会部分的逆转甜、
黄曲霉毒索有抑制某些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有人利用其抑菌作用进行毒性测定。Jayaranan(1968)及Clements(1968)曾用巨大芽孢杆菌抑制试验,测定黄曲霉毒素B1,其最低检出量为1微克。本实验采用滤纸片法测定国内分离的黄曲霉菌的毒性,并与薄层层析法的结果进行比较。一、材料1.检样:将国内分离的黄曲霉菌,接种于大米培养基中,28℃培养7天。用流通
丝裂原蛋白活化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级联通路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广泛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过程,如配子发生、胚胎发育、衰老、叶片脱落、受精等。植物根系不仅能为植物的地上部分提供结构支持,还有着吸收对植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水分和养分的作用,而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的发育对根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本研究探究了MPK3/MPK6级联信号分别在植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湖泊众多,气候环境多样。由于其地处偏远,部分地区环境恶劣,新疆湖泊虽储藏着巨大的微生物资源,关于其湖泊微生物多样性的报道却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对盐湖非培养微生物或者是嗜盐微生物的研究。本研究通过低温寡营养的培养方式对高山淡水湖喀纳斯湖、河流尾闾微咸水湖乌伦古湖以及高山盐湖阿牙克库木湖的湖水及土壤样品进行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共分离获得326株细菌,其中从乌伦
NDE1(Nuclear distribution protein nud E homolog 1)是动力蛋白Dynein的重要调节蛋白之一,与严重的人无脑回小头症(extreme microcephaly with lissencephaly)有关。NDE1通过调控Dynein的亚细胞定位,参与了细胞器定位、有丝分裂和纤毛发生等生理过程。Nde1敲除小鼠的皮质神经前体细胞会产生纺锤体组织紊乱和有
铁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之一,同时也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光合作用、激素的合成、线粒体呼吸以及氮同化等生命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土壤中大部分的铁以矿物态或难溶性化合物形式存在,植物难以有效利用。双子叶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通过机理I吸收土壤中的铁,它包含质子外排,Fe3+的还原和Fe2+的运输三个步骤。对拟南芥而言,Fe3+的还原最为重要,也被认为是整个铁吸收过程的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