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对房颤患者电解剖特征和射频消融结果的影响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几乎占心律失常住院病人的1/3,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冠心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等疾病患病率的增加,房颤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然而,年龄对房颤的心房基质和射频消融结果的影响的证据是有限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年龄对房颤射频消融成功率的影响及不同年龄段心房电解剖的特点。方法:入选213名在我院心内科接受由CARTO系统引导的环肺静脉隔离术的房颤患者,其中持续性房颤患者77人,阵发性房颤患者136人。根据年龄分为低龄组(≤60岁,130人)和高龄组(>60岁,83人),在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前标测得到电解剖图像,记录平均电压幅度。消融后通过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同时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基础疾病(高血压等)等。结果:持续性房颤患者中低龄组较高龄组有更高的左房平均双极电压(0.73±0.6mV vs 0.51±0.36mV,P=0.002)、更小瘢痕区及低电压区比例。而阵发性房颤低龄组和老年组平均电压、瘢痕区及低电压比例等没有明显差别。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射频消融复发率无明显上升。结论:随着年龄增大,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左心房电解剖特性无明显改变;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电解剖特性随着改变,出现电压下降,低电压区及瘢痕区面积增加,易于房颤的维持。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AEDs)的治疗转归,并分析患者癫痫发作的再发诱因及死亡原因,以期指导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防治,为临床医师高效地管理脑卒中后癫
目的:原癌基因Bmi-1是多梳基因家族中的一员,能调节正常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近年来发现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本研究选择高表达Bmi-1基因但缺乏INK4a/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