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抗癫痫药物(AEDs)的治疗转归,并分析患者癫痫发作的再发诱因及死亡原因,以期指导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防治,为临床医师高效地管理脑卒中后癫痫发作、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并筛选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及癫痫专科门诊就诊的卒中后癫痫患者,依据患者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的时间点,分为早发性癫痫组(脑卒中后≤2周痫性发作者)和晚发性癫痫组(脑卒中2周后首发痫性发作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按照相应标准,将研究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一:回顾性研究,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脑卒中的部位、类型、危险因素等相关的临床资料及癫痫发作相关的临床资料,建立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分析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痫性发作的类型、脑卒中类型、相关的病变部位、痫性发作与卒中的危险因素的关系、脑电图表现特点。研究二:通过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的方式,研究AEDs治疗转归及死亡患者的病死原因。纳入癫痫的病程≥6个月及接受AEDs治疗的疗程≥6个月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服用AEDs的疗效、药物种类及数量,分析癫痫再发的诱发因素。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一:1.纳入卒中后癫痫者133例,其中早发性癫痫组(ES)54例,晚发性癫痫组(LS)79例。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组首次癫痫发作时间≤24小时者占51.8%,24小时~48小时者占20.4%,2天~14天者占27.8%;LS组首次癫痫发作于卒中后6月~2年者占57.0%。2.两组卒中后癫痫的类型与脑卒中类型无关(c2=1.313,P>0.05)。3.ES与LS两组相关的脑部病变部位分布:皮层81例(60.9%)、皮层下37例(27.8%)、丘脑9例(6.8%)及其它部位6例(4.5%)。ES组与LS组比较,病变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084,P>0.05)。4.ES组癫痫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居多,占57.4%;LS组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包括可能的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为主,占64.6%。5.ES组与LS组比较,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ES组与LS组比较,长程视频脑电图(LVEEG)和常规脑电图(REEG)的异常波检出率和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EG与REEG比较,LVEEG异常波检出率和痫样放电波的检出率高于REEG(c2=4.212,7.774,P<0.05)。研究二:1.纳入癫痫的病程及AEDs治疗的疗程均≥6个月的患者80例,ES组29例,LS组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癫痫的病程、抗癫痫药物治疗的疗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ES组经AEDs治疗后无发作率及有效率分别为63.2%、94.7%,均高于LS组(P<0.05)。3.两组AEDs治疗有效的患者共57例,使用单药治疗的比例ES组为92.3%,LS组为8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15,P>0.05)。4.再发癫痫患者有明确诱因者占70.0%,主要为发热、服药不规律、不良生活习惯、再发卒中等;无明确诱因者占30.0%。5.卒中后癫痫患者133例中,死亡17例,死亡原因有肺感染、呼吸衰竭、冠心病、再发脑卒中、脑疝、窒息、摔倒等意外原因和原因不明。结论1.早发性癫痫的主要发作形式为部分性发作,晚发性癫痫则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包括可能的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卒中后癫痫LVEEG的癫痫样放电波检出率高,有助于早期诊断;皮层、皮层下卒中容易合并癫痫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有痫样放电的患者应警惕癫痫反复发作。2.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者,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好;卒中后首次痫性发作后出现再次发作,建议长期规律服用AEDs治疗,并尽量避免发热、感染、再次脑卒中及全身疾病等再发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