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咔啉类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药理活性。本论文通过课题组内自有的合成技术新合成了21个β-咔啉生物碱衍生物,运用肿瘤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集中研究了它们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和抗纤维化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简要概述肿瘤和肾脏疾病的危害以及治疗方式,以及β-咔啉生物碱为代表的生物碱衍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的发现和研究进展。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说明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咔啉类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药理活性。本论文通过课题组内自有的合成技术新合成了21个β-咔啉生物碱衍生物,运用肿瘤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集中研究了它们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和抗纤维化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简要概述肿瘤和肾脏疾病的危害以及治疗方式,以及β-咔啉生物碱为代表的生物碱衍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的发现和研究进展。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说明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2)合成出21个β-咔啉生物碱衍生物,使用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等分析技术进行化学结构表征。并且联合紫外吸收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验证3号化合物和7号化合物在生理条件下能够稳定存在。(3)MTT法对21个新合成的β-咔啉生物碱衍生物对12种不同的肿瘤细胞株(T-24、HCC-827、MGC-803、NCI-H-460、SK-OV-3、A549/CDDP、Hep-G2、He La、4T1、A549、MCF-7、BEL-7404)及人正常肝细胞LO-2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WI-38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筛选,发现3号化合物几乎对所有肿瘤细胞株都表现出较高的抑制作用,且对正常细胞的抑制活性都很低。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3号化合物以一定的药物浓度依赖性将T24、SK-OV-3、A549、Hela肿瘤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将MGC-803、Hep-G2、NCI-H-460肿瘤细胞阻滞于G2/M期。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3号化合物可能是通过激活ATM-p53-p21-CDK2通路来引起T24细胞的DNA损伤。进而运用细胞形态学检测和荧光检测发现3号化合物是能够进入T24肿瘤细胞的细胞核,从而干扰了细胞正常的DNA复制,使细胞周期的进行受到抑制,最终阻碍肿瘤细胞的分裂。同时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还表明:3号化合物还可以使T24、MGC-803、He La、NCI-H-460肿瘤细胞产生早期凋亡现象。并且3号化合物通过使T24和MGC-803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来引起细胞外Ca2+的流入和内质网Ca2+的释放,进而导致细胞内总Ca2+含量增加后,造成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从而激活T24和MGC-803细胞内Caspase-3/8/9,最终诱导细胞凋亡。WB结果显示3号化合物明显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Bcl-xl)/促凋亡蛋白(Bak、Bax)的比率。增加凋亡诱导因子Bim、Apaf-1的表达水平,同时还增加了Caspase-12的蛋白表达水平。综上所述,3号化合物主要是介导线粒体内源性通路诱导T24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但同时可能与死亡受体途径和内质网途径也有一定关系。(4)运用MTT法进行20个β-咔啉衍生物对TGF-β1诱导的NRK-49F的细胞活力筛选。实验结果显示,7号化合物对TGF-β1诱导的NRK-49F细胞具有最为明显的细胞活力抑制作用,且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关系,因此将7号化合物作为体外抗纤维化的研究对象。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TGF-β1诱导后的NRK-49F细胞发生了典型的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母细胞转分化现象,而7号化合物显著抑制这种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7号化合物可以将TGF-β1诱导的NRK-49F细胞阻滞在G2期,但对TGF-β1诱导的NRK-49F细胞可能不具有诱导早期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7号化合物可以抑制TGF-β1诱导的NRK-49F细胞的激活,减轻肌成纤维细胞造成的ECM(Collagen I,、COL3A1、Fibronectin、α-SMA)的产生和积累。这表明7号化合物可能具有通过抑制细胞外基质的沉积来发挥缓解肾纤维化发展进程的作用,从而呈现出潜在的抗肾纤维化活性。
其他文献
以天然产物的活性成分作为先导化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引入一些活性的官能团,增加药物的选择性或者生物利用度,提高某些药理活性,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通过醇提法提取配体白花丹素PLN(5-羟基-2-甲基-1,4-萘醌),并以其为原料,进行溴代反应,引入3个溴原子,得新配体3,6,8-三溴白花丹素(P1),以PLN和P1为配体,通过溶液法合成得到Ru(Ⅱ)、Cu(Ⅱ)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X-
本文以具有生物靶向功能的生物素、水杨醛及其衍生物合成了11个生物素衍生物配体及1个无生物素衍生物配体,并以此与铜(II)盐反应合成了相应的12个金属铜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以及X-单晶衍射等方法对配体及相应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MTT法测定了对不同细胞株的抑制率及IC50值,结果表明其在一些癌细胞及正常细胞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进一步通过ICP-MS分别测定了在肝癌细胞(H
传统线下社会到数字社会的变迁,使得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换,对个人信息进行独立的制度设计和保护成为共识。个人信息在数字社会中兼具人格与财产双重属性,存在于其上的个人信息权表现为内含财产权益的人格权益。其中人格权益专属于个人且由其独享,财产权益则可由信息处理者与个人共享。人格权益的专属性决定了信息处理者须拥有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基础并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而对于财产权益分配,并不必然选择私法路径,通
随着电子器件和系统向大规模集成化、小型化、轻量化、大功率方向的快速发展,器件的散热日益成为此类器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6063Al具有良好的热塑性、低密度、高强度、良好的电导热性、低成本、加工简单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天、交通、电子、通信等领域。然而,面对高端设备产生的大量热量,目前使用的6063Al散热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散热要求。寻找一种具有更高散热能力的6063Al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是是解决大功
天然酶是生物体内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受到自然界酶催化的启发,人们开展了各种“取天然酶之长,避其所短”的酶模拟物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已经设计构建了多种高度稳定、低成本且可替代天然酶的人工模拟物,并将其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迄今,“人工酶”已成为非常重要且令人兴奋的仿生化学分支。最近,纳米技术与生物学的融合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设计和构建具有
超级电容器因具有高功率密度、循环寿命长、快速充放电、环境友好等优点,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和混合动力汽车领域展现巨大应用前景。在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中,生物质碳因其来源广、导电性好、成本低、稳定性高等优点,被认为是超级电容器在工业上的首选电极材料。然而,碳基电极材料低质量比电容和低能量密度的致命缺陷严重阻碍其实际应用和发展。得益于高比电容、高能量密度、价格低廉等优点,过渡金属氧化物一直是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磁性材料在自旋电子器件、高密度信息存储和量子计算等诸多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单分子磁体作为磁性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倍受关注。开发具有单分子磁体行为的化合物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论文以2-羟基-1-萘甲醛为母体,选取了三个结构不同醇胺,原位反应合成了四个系列的席夫碱配合物,确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研究了它们的磁学性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
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元宇宙的相关概念研究成果,提出 “元宇宙是指基于数字技术进行建构,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皈依,以系统完备的数字文明为最终目标,蕴含数字人、资本、信息、数据、知识等要素,由虚拟文化、经济、政治、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数字时空总和”。在明确元宇宙的科学内涵和多维外延之后,文章进一步揭示元宇宙的特有属性即为数字时空属性,本质属性是数字文明属性,本质特征为时空拓展性,基本特征包
数字社会产生了信缘群体这样一种新型的社会群体,也即基于数字技术,人们经由互联网或其他信息互联通道而结成的群体。信缘群体包括主动性自愿型信缘群体和被动性非自愿型信缘群体。目前,学界对前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如各种虚拟社区、微信群研究等,但对后者缺乏足够的关注。被动性非自愿型信缘群体于网格化治理的实践中产生,具有被动性、即时性和脱嵌性三大特点。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中,应根据信缘群体的不同类型采取合适的治理手
本文以新型临床用蒽环类药物——比生群的独特蒽腙结构为基础,通过腙键引入药效基团-苯并噻唑,合成了两种苯并噻唑蒽腙类衍生物;以之为活性配体,通过与三种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过渡金属元素-Cu、Pt、Pd的配位反应合成了六种新型蒽腙类金属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在细胞水平上,针对六种常见的人肿瘤细胞株并与两种人正常细胞相对比,应用MTT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