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90%以上来自上皮组织。由于卵巢癌迄今仍无完善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晚期治疗手段,成为威胁广大妇女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p16,p21,p27基因是大家公认的抑癌基因,与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关于p16,p21,p27基因多态性与上皮性卵巢癌易感性关系的报道较少,这些抑癌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可望成为卵巢癌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
本实验对p16,p21,p27三种基因的四个不同多态性位点与卵巢癌易感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这三种基因的多态性在我国北方汉族女性卵巢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卵巢癌的预测及发病机理提供依据。
方法:
1.样本采集本实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卵巢癌与p16,p21,p27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进行研究。16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为2001.12-2005.11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北方籍汉族患者。所有卵巢癌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上皮性卵巢癌。根据病理类型分组包括浆液性卵巢癌55例,黏液性卵巢癌14例,宫内膜样癌45例,低分化腺癌22例。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临床病理分期方法,将卵巢癌分为Ⅰ、Ⅱ、Ⅲ、Ⅳ期,将Ⅰ、Ⅱ期定义为早期,Ⅲ、Ⅳ期定义为晚期,早期卵巢癌59例,晚期卵巢癌77例。243例正常对照为同一地区的健康汉族女性个体。卵巢癌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人群在征得本人或其家属同意后,无菌操作下采集外周静脉血5ml,采用蛋白酶K-氯化钠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
2.实验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型检测。具体如下:
2.1引物:扩增p16基因C540G和C580T多态位点的上游引物序列为5-GATGTGCCACACATCTTTGACCT-3,下游引物序列为5-CTACGAAAGCGGGGTGGGTTGT-3,扩增片段为181bp。
2.2反应体系:共为25μl,包括10×PCR缓冲液(含15mM的MgCl2)2.5μl,染料2.5μl,10mmol/LdNTPs0.5μl,25μmol/L引物各()0μl,Taq酶(5U/μl)0.5μl,模板DNA100ng,灭菌去离子水15μl。
2.3PCR反应条件为:94℃10分钟预变性后,采用热启动加Taq-DNA-聚合酶,然后94℃变性45S,62℃退火45秒钟,72℃延伸1分钟,35个循环后,72℃继续延伸7分钟。
2.4酶切:分别用10UMspⅠ(C540G)和10UHaeⅢ(C580T)对PCR产物进行酶切,3()℃水浴消化过夜。
2.5观察结果:反应结束后,扩增产物经3%的琼脂糖,在1×TAE缓冲液中电泳,同时上样阴性对照,并选择100bpDNAmarker平行电泳,溴化乙锭(EB)染色,在紫外灯下观察扩增结果。
扩增p21T/C和p27V/G基因型多态性位点实验方法同上。
3.统计方法病例及对照组的年龄比较采用t检验,SN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分布比较采用χ22检验。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经性别、年龄调整后的OR值和95%可信区间。统计分析应用SPSS11.5软件包。
结论:
1.本实验研究未发现p16基因C540G和p21基因型多态与中国北方汉族女性人群上皮性卵巢癌的易感性有关;而p27V/V纯合型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病风险,p16基因C580T多态可能与卵巢癌患病风险有相关性。
2.将卵巢癌患者按病理类型分组后,发现浆液性卵巢癌与p16基因C580T、p21基因、p27基因多态性有显著性差异,而浆液性卵巢癌与p16基因C540G多态无显著性差异;黏液性卵巢癌、宫内膜样癌和低分化腺癌与p16基因C540G和C580T、p21基因型、p27基因型多态无相关性。在浆液性卵巢癌、黏液性卵巢癌、宫内膜样卵巢癌及低分化腺癌病理类型之间相比较,发现p16基因C580T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
3.将卵巢癌根据FIGO分期分组后,未发现p16基因C540G和C580T、p21基因型、p27基因型多态在早期卵巢癌与晚期卵巢癌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