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整个过程中,译者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译者的主体性却遭到了遮蔽。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不折不扣地遵从作者,并彻底“隐身”于原作之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界迎来了“文化转向”,学界不再仅关注译本与原作是否完全对等,而是开始聚焦于译者。随着与译者研究相关的各种理论的发展与深化,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最具指导意义的当属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为此理论核心的目的论强调,翻译时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发挥主体性,对翻译策略进行选择。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出发,本论文将着重探讨译者主体性。此外,为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论文将以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所著《舞舞舞》的两个中译本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对林少华及赖明珠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在文学翻译中两位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本论文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序论中,对国内外关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及林少华、赖明珠两位译者的翻译方面的先行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阐明了研究动机并对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说明。正文中,第一章简单介绍了《舞舞舞》一书的内容、作者、译者及中译本;第二章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性意义及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第三章通过列举两译本中的实例,具体分析了两位译者基于自身的翻译观念、知识构成及所面向的读者群体是如何发挥主体性进行翻译创作的。结论中,对此次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视角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成果进行总结得出了六大结论,以期对文学翻译有所启迪。
其他文献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
本文结合新时期学校党支部工作的实际和特点,就如何抓好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进行了深刻阐述,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党支部工作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对指导和规范党支部工作,具有一定的
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之一是面点实践课.因此,教师要提高面点实践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面点技艺和操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社会劳动人才.基于此,文章简
<正>但凡看过汤姆·斯托帕(Tom Stoppard)戏剧作品的人,都会有一种惊艳之感,因为其中处处充满了睿智、博识和高明的喜悦。作为英国戏剧史上的后来者,斯托帕所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会议
<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题西林壁》富有哲理地道出了观察视角的不同,观察的结果会迥异.解题亦然,由于解题者知识储备的不同、认知结构的差异,对相同问
从新的教育理念、关键能力等阐述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核心、意义,构建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和教学效果图,研究了几种典型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如何使智残儿童自食其力,减少社会负担?本文从实例出发总结了多年经验,提出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反复强化、手工制作与品格教育相结合四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