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整个过程中,译者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译者的主体性却遭到了遮蔽。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中译者必须不折不扣地遵从作者,并彻底“隐身”于原作之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界迎来了“文化转向”,学界不再仅关注译本与原作是否完全对等,而是开始聚焦于译者。随着与译者研究相关的各种理论的发展与深化,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最具指导意义的当属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为此理论核心的目的论强调,翻译时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发挥主体性,对翻译策略进行选择。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出发,本论文将着重探讨译者主体性。此外,为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论文将以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所著《舞舞舞》的两个中译本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对林少华及赖明珠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在文学翻译中两位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本论文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序论中,对国内外关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译者主体性及林少华、赖明珠两位译者的翻译方面的先行研究进行了整理、归纳,阐明了研究动机并对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说明。正文中,第一章简单介绍了《舞舞舞》一书的内容、作者、译者及中译本;第二章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性意义及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第三章通过列举两译本中的实例,具体分析了两位译者基于自身的翻译观念、知识构成及所面向的读者群体是如何发挥主体性进行翻译创作的。结论中,对此次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为视角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成果进行总结得出了六大结论,以期对文学翻译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