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国家、多文化,多功能的国际语言。语言的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异;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变异与社会变迁也息息相关。英语的广泛使用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本土化,在与世界各地语言的接触中产生不同的语言变体。比如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印度英语、南非英语、新加坡英语、香港英语、日本英语、巴基斯坦英语及中国英语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不再被认为是仅有的两种标准英语,而只是在两个国家所使用的两种英语变体。这些大量的英语变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必然会形成各自的语音、语法及词汇体系,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各不相同。对英语诸变体的语言、社会、文化以及认知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国际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特殊社会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中国人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由于受汉文化、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和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而说出的一种不同于标准英语且带有明显汉语特色的英语。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来分析中国英语的现象与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人们对它的态度,同时指出了中国英语的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有着重要启示和意义。作者综合运用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与文化等学科的理论知识,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英语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人们的态度及语言特征进行了分析。由于各层次的现行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及中国英语内容的缺乏,作者阅读了大量的、由中国人用英语写的、已正式出版发行的报纸、小说、词典等,收集了各种典型的语料,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中国英语在词汇、语法和语篇方面的特征。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人们对中国英语的不同态度。文章通过对中国英语的多角度研究分析,给中国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启示。全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简要回顾了中国英语的研究历史。第二部分是理论依据。第三部分说明了研究方法,对中国英语的词汇、语法和语篇三个层面上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阐述了中国英语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其人们的态度。第四部分是对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