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英国的艺术史家、画家约翰·伯格,以其非“学院派”的写作方式而引起文坛以及读者的关注。他在作品中使用的论述话语充满感性与诗意,与学术论述话语大不相同。作品中含有的“公共性”,也令其拥有比学院派学者更广的读者群。作为活跃的艺术批评家、画家、小说家的同时,伯格也是视觉文化领域重要的思想家。伯格的视觉叙事理论,始于他长期以来对视觉或者观看本身的意义与歧义这一主题的关注。他在写作时实验了一种新的讲述方式,即用摄影来讲述故事。“另一种讲述”这一提法,是为了说明以摄影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视觉叙事与传统的文本叙事或者带有文字方式说明的传统摄影叙事的不同。它强调的是摄影的本质以及影像离开文字后所表达的典型意义。伯格认为,摄影即是“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对视觉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概括以及梳理伯格的理论框架对我们探讨和研究伯格的视觉叙事理论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伯格的视觉叙事理论受本雅明的“灵光”说以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影响很大,并且最终在自己的思考上有所发展和超越,自成一格。观看是人们接收信息的第一渠道,是观者认识、了解并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它呈现出的是观者通过自身的知识、认知方式和信仰对外界世界进行经验处理的过程。摄影式的观看是双向的,它从观看的标准的角度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改变了人们对于视觉艺术的观赏方式。摄影记录瞬间的优势对艺术品的传统概念提出挑战,使得艺术品不再是唯一的记录方式。形象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基本单元,视觉形象的表现因视觉主体的观看而存在。通过视觉的隐喻,视觉形象“存在”的问题转变为“可见”的问题,并且发展出更多内涵。摄影作为伯格视觉叙事理论的表达范式,不仅存在着叙事结构,也存在着叙事形式。摄影记录瞬间的记忆也记录长时间的事件,所有的影像都是过去的时间脉络的产物,它们呈现出逻辑严密的叙事效果。摄影强调叙事的空间特性,反映了摄影叙事能力的优越特征。视觉叙事要用共时画面去再现历时过程,便会出现文本叙事与影像叙事的互动,表现为单幅的影像叙事和多幅的连续画面。单幅影像可以独立成章,也可前后连接成组像多幅影像一样建起视觉叙事的话语链。摄影具有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照片援引现象,现象是摄影的半语言。由于视觉亲和力的结构和生长的共同规律的存在,视觉模仿与各种现象是相互关联的。现象的融贯性意味着统一,而现象是摄影的半语言。现象在一个既定瞬间的特殊融贯性中激发了观者的经验体悟,便形成观念。观念直接向镜头诉说。摄影影像是视觉叙事的一种表达形式。与此同时,摄影影像具备歧义性、真实性和历史性。影像的歧义性来自影像的非连续性,并且所有照片都充满着歧义性。摄影不会说谎,影像直接拷贝现实,所有影像都具有真实性。影像记录历史,又被历史记录,影像上的一切都是历史性的。伯格认为,摄影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内涵,而且是个体抵抗历史的方式。私人影像的意义高于公共照片,私人影像表达出个体对于群体的抗争。伯格深入剖析个体关系以及个体生活状态背后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强调个体经验的表达,个人意识不断觉醒。视觉叙事理论是约翰·伯格艺术批评思想和实践的一个创造。他的视觉理论是从观者的视点出发,以视觉观看为基点对摄影进行分析。虽然伯格在批判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局限性,但他的理论对20世纪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