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静脉管联合MMC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enzs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onperforating trabecular surgery NPTS)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抗青光眼手术,与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相比,明显减少了穿透性小梁手术的常见并发症。NPTS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保留菲薄的小梁网一后弹力层窗,但手术长期效果的维持取决于形成的组织间隙(房水池)是否能持续存在,显然,这种房水减压室的开放与否是影响降压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维持减压房的存在,于术中切除深层角巩膜组织后放置不同植入物的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其中术中采用植入透明质酸生物胶(SKGEL胶)已在临床应用,而且效果很好。但这种透明质酸生物胶的成本较高,限制了该手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开展。为了降低手术成本,我们将自制的人脐带静脉管(human umbi lical vein,HUV)作为植入物,研究HUV植入联合应用0.4mg/ml MMC在NPTS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中、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例49例(57眼)。术前局部用药均无法将眼压控制正常。经前房角镜检查,房角全周均为宽角。患者分为三组,Ⅰ组为HUV+MMC组(n=25);Ⅱ为SKGEL胶+MMC组(n=21);Ⅲ为单纯NPTS组(n=11)。术前所有患者进行最佳矫正视力、前房角镜、眼压检查。手术方法如下:首先作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矩形或舌行表层巩膜瓣后,于结膜瓣下及表层巩膜瓣下分别放置MMC(0.4mg/ml)棉片3分钟,再做深层巩膜切除,深度为仅存留能透见黑色睫状体的菲薄巩膜组织,切除Schlemm’s管前壁,撕去其内壁及邻管组织。HUV+MMC组将HUV置于巩膜床内,SKGEL胶+MMC组将SKGEL胶缝合固定于巩膜床上,单纯NPTS组不放置植入物。术后分别于1w,2w,4w,2m,6m,12m裂隙灯下观察术口愈合情况、滤过泡情况、前房炎症反应、前房深度、有无出血等。测量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计算手术成功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每组内术前与术后各期的眼压差异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组组间眼压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组术后滤过泡存留情况的差异,手术成功率和视力变化用Fisher x<'2>确切检验法(n<40)。 结果: 1 HUV+-MMC组与NPTS组,HUV+MMC组与SKGEL胶+mmc组年龄、性别、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前眼压的差异进行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2 HUA+MMC组的术后眼压平均在16mmHg的水平,而NPTS组在术后4W,2m,6m,12m时与HUA+MMC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A+MMC组与SKGEL胶+MMC组在术后1w,2w,4w,2m,6m,12m日寸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 3 将薄壁多囊状或扁平弥散的滤过泡视为功能性滤过泡。术后1周-12个月HUA+MMC组与SKGEL胶+MM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HUA+MMC组与NPTS组比较术后1周-2周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12个月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HUA+MMC组功能性滤过泡明显多于NPTS组。 4 术后并发症:同单纯的非穿透小梁手术以及联合植入透明质酸生物胶手术一样,HUA+MMC组出现了前房出血,浅前房等,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术后视力变化:术后1个月时患者视力基本稳定,HUA+MMC组与SKGEL胶+MMC组视力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29):HUA+MMC组与NPTS组视力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3)。 6 末次随访手术成功率:末次随访HUA+MMC组成功(完全成功和条件成功)21眼,成功率84%,SKGEL胶+MMC组成功18眼,成功率85.7%。两组末次随访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NPTS组手术成功8眼,成功率47.1%与HUA+MMC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脐带静脉管联合MMC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中应用可在术后较长时间内维持滤过腔及滤过泡的存在,对术眼有明显而稳定的降压作用。大大提高了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手术成功率。 2、脐带静脉管作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植入材料取材方便,抗原性低,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眼局部反应轻,无毒副作用。且与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物相比,价格便宜,是理想的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中的植入物。
其他文献
目的:①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病例:1名自杀未遂的大学生;对照:2名无自杀行为的大学生),探讨大学生发生自杀未遂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②通过比较男女大学生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