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美俗”观研究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91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中后期,兼并战争的继续与扩大造成社会的动荡、民心的不安,各国统治上层为赢得战争的胜利而不择手段,下层民众为了生存也早将淳朴之民风丢弃而尚“奸言”、饰“邪说”。面对社会混乱、民不修德的现实,荀子提出儒者需“美俗”,以“礼乐”之教而化风俗之美的要求。“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这是荀子眼中俗美的境界。  “明分”是“礼”的根本要求,人应明白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修道行德而明礼义,以“伪”的功夫化“性”,“性伪合”而成人性之美。荀子认为人欲是“性”之所发,不能禁止,故以“礼”“养欲”、“道欲”,在践行“礼”的过程中逐渐积善修身而成就个人的道德。“礼”作为外在之规范,其约束力对人来说必有强迫性,人从此产生之情绪不能发泄,“礼”之遵守不能长久,故荀子倡先王之“乐”,“礼”分而“乐”和,“美善相乐”而俗美。
其他文献
文章阐述了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本质、特征及其缺陷,言明了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追求的虚妄;论证了现代西方哲学(包括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传统哲学困境的解救的不彻底性;重点阐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在礼制窘境的历史环境下,荀子游学于稷下并兼采众说,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化思想体系。荀子以“天人相分”和“人性恶”的观念作为其教化思想的逻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合理化理论为线索来研究其技术哲学思想。  本文揭示了科技的发展之所以会导致如此的社会后果,是因为一直以来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合理化联系在一起,就这表明传
罗近溪是晚明时期一位著名的阳明学者,他的“赤子之心”思想是其良知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阳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罗近溪“赤子之心”思想进行系统性的
本论文通过全面、系统地评析《佛教逻辑》一书,力图对该书的理论贡献和错误观点都给予详细的分析、论述。《佛教逻辑》不仅对佛教逻辑的产生和发展有详细的论述,还通过对三位佛
人性问题是历来儒家各派哲学论述的重点。对于人性善恶的辩论,成为各家学术分歧的关键所在。二程作为北宋理学中洛学的创始人,其人性论思想得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后世儒家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