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中后期,兼并战争的继续与扩大造成社会的动荡、民心的不安,各国统治上层为赢得战争的胜利而不择手段,下层民众为了生存也早将淳朴之民风丢弃而尚“奸言”、饰“邪说”。面对社会混乱、民不修德的现实,荀子提出儒者需“美俗”,以“礼乐”之教而化风俗之美的要求。“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这是荀子眼中俗美的境界。 “明分”是“礼”的根本要求,人应明白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修道行德而明礼义,以“伪”的功夫化“性”,“性伪合”而成人性之美。荀子认为人欲是“性”之所发,不能禁止,故以“礼”“养欲”、“道欲”,在践行“礼”的过程中逐渐积善修身而成就个人的道德。“礼”作为外在之规范,其约束力对人来说必有强迫性,人从此产生之情绪不能发泄,“礼”之遵守不能长久,故荀子倡先王之“乐”,“礼”分而“乐”和,“美善相乐”而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