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在礼制窘境的历史环境下,荀子游学于稷下并兼采众说,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化思想体系。荀子以“天人相分”和“人性恶”的观念作为其教化思想的逻辑基础。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的论点,分离出人的自由意志,进一步强调人性成于自然且顺势则恶的思想,并阐发了“化性起伪”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荀子建构思想基础之后,继而主张通过礼义的道德教化加以治性,并将礼教视为核心,使其与乐教相结合,共同作为教化当中的主体内容。在教化的实施因素中,荀子指出施教者的标的作用以及受教者的积微至大,同时也注重环境对教化的渗透影响,旨在以尊师、勉学之道辅以礼乐之教化。以上包括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依据、主要内容、方法途径的体系建构,蕴含着荀子对于君子人格及平治安人的最终依归。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有利于更好的把握荀子教化哲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