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工业区的饮用水源遭受了有机微污染,尤其是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给流域内的环境、人民健康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具有代表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调查研究表明,由于多氯联苯曾广泛的应用于多种工业等领域,致使这类物质在局部地区广泛存在并残留于水环境中,威胁着人类健康。基于多氯联苯的污染现状,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明确提出了多氯联苯总量的水质指标(0.5μg/L)。目前我国大部分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传统工艺,在特定的多氯联苯浓度下,常规工艺对多氯联苯的处理效果难以达标。本文围绕粉末炭吸附去除天然水中微量多氯联苯的主线,依次考察了PAC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在配水条件下PAC吸附多氯联苯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并对比了PAC对配水和天然水中的多氯联苯吸附效能,考察了NOM对多氯联苯溶解及吸附去除两方面的影响,并研究了pH、温度和离子强度等环境因素对PAC吸附多氯联苯效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PCB52和PCB153为例,当HA浓度为4.59mg/L时,它们的表观溶解度为31.59μg/L和3.06μg/L,较纯水中的28.51μg/L和0.91μg/L分别增加了10%和236%;实验所采用的A、B、C、D四种粉末炭中,A炭所含表面官能团最丰富,其羧基、碱性基团、内酯基和酚羟基含量分别为4.75 mmol/g、5.25 mmol/g、5.3 mmol/g和0.01 mmol/g;等电位点分别为7.94、9.48、9.84、9.66,比表面积分别为1470 m~2/g、592m~2/g、956 m~2/g和431 m~2/g,A炭微孔比表面积最大,四种PAC在10μm以下的颗粒占总量的绝大部分。四种PAC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多氯联苯,当PCB153初始浓度为3μg/L时,仅需5min,A炭、D炭即可实现对PCB153的吸附量分别可达平衡时的56%和82%,30min时达90%和97%以上,2h后吸附趋于平衡;假二级动力学模型比假一级和假三级动力学模型更好地描述2h内PAC对多氯联苯的吸附动力学,与Langmuir吸附等温式相比,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对吸附等温实验数据的拟合效果更好;水环境的pH接近PAC等电位点时,其对多氯联苯的吸附量较高;PAC对多氯联苯吸附是吸热过程,高温有利于PAC吸附多氯联苯;高离子强度时,PAC对多氯联苯的吸附量减少;水中的NOM会降低PAC对多氯联苯的吸附速率及吸附量;在松花江原水中PAC对多氯联苯的吸附依然有很高的效率,原水的pH、NOM、离子强度和颗粒物含量均对PAC的吸附效能产生影响,通过原水中的实验,确定了处理水中不同浓度的多氯联苯所需的PAC投量。在常规工艺处理不达标时,向原水中投加PAC可有效去除多氯联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