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灾害信息传播的机制及策略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zhyo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灾害频发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应对灾害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灾害信息的及时获得与传递,影响着防灾救灾抗灾的各个环节与进程。如何实现灾害信息的有效传播,灾害信息能否得到良好的沟通就成为灾害能否有效治理的关键。我国目前对灾害信息传播的研究,在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实践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角度众多,但大多停留在个案研究层面,系统研究有待加强。在现实的传播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也恰是努力的方向。因此,探讨灾害信息的传播就意义重大,完善我国灾害信息传播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也成为当务之急。本论文以国内外灾害信息传播的经验为依据,分析灾害信息传播的媒介环境与组织功能以及我国灾害信息传播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与构建灾害信息传播模式与机制的基础上,总结出完善我国灾害信息传播的策略。本论文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课题:一、我国灾害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研究;二、灾害信息传播模式的建构与机制研究;三、完善我国灾害信息传播的策略研究。其中,在灾害信息传播中,政府、媒体如何发挥各自的正面积极作用,公众如何更好的接收应用灾害信息进行防灾减灾,各种非民间组织如何传播灾害信息,将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主要立足于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方法,实证是在搜集前人研究资料成果及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同时把传播学、灾害学、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等理论相融合,以期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灾害信息传播机制正在逐步完善,但仍然存在灾前政府预警缺失、媒介失语与公众防灾意识淡薄;灾中信息传播参与主体与传播渠道单一,政府、媒介、公众及民间组织功能有限发挥,互动沟通受阻的缺陷;灾后忽视心理以及安全教育的建设等问题。文章在已有信息传播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灾害信息传播的模式,分析总结了我国灾害信息传播已经初步形成的机制。在灾前预警、灾中应急与灾后恢复的传播机制下,提出政府、媒体、公众三者同时作为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各自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优势,通过良性的信息互动,实现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有效性以及畅通性,确保防灾减灾抗灾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其他文献
目前CFG桩复合地基已经在武广客运专线、郑西客运专线、京津城际、京沪高速铁路等得到广泛应用。然而,CFG桩复合地基理论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际运用,柔性基础下CFG桩复合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从2005年开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又进行了以股改上市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改革。随着金融业的全面放开以及外资银行的涌入,国内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实现全面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的强有力的手段。传统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任务主要是由人工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来完成的,但人工土地利用调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
北洋政府时期的青岛慈善救济事业是近代青岛慈善史一个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慈善救济事业研究“还是一片刚刚开辟有待于深耕扩垦的荒地”。因为在整个慈善史研究中,学者对民
目的:借助实验性UC模型,在考察四逆散、枳实芍药散、芍药甘草散三方干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的效应强度,初步探讨上述三首方剂干预实验性UC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画墨浸染效果仿真技术的研究,利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中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实现等技术,结合计算机的发展、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和中国画艺术表现理念,通过PHO
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呈现出“民热官冷”、“政冷经热”的局面。近几年来,中日两国摩擦不断。透过历史、经济等变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日之间由于陷入短期无法消
数字荧光示波器既保留了数字存储示波器的传统优点,能够存储、分析和打印波形,同时以数字方式模拟了CRT(Cathode Ray Tube)显示器的荧光效果,能够显示波形的亮度等级,揭示被
因为虚拟现实技术体现出的技术特点和应用特性,决定其非常适合应用于教学场景的构建,这就是多媒体新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最好的结合。这项新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的
本论文以铁道部重点科研项目“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综合技术研究”(编号2007G046)为依托,在对京沪高速铁路李窑、凤阳试验段CFG桩筏复合地基和桩网复合地基各部分应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