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现状;(2)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现状;(3)分析健康信念、社会支持、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应对方式三个维度、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4)探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5)评价基于紧张-应对互动模式(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以及健康行为的干预效果和作用。研究方法(1)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于2019年6月~7月选取的天津市某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1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健康信念简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脑卒中健康行为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以及健康行为的现状,探究健康信念、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健康行为五个变量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其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2)于2019年8月~11月在天津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选取了82例在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宣教。干预时间是从入院后第四天开始,院内干预每隔两天进行一次为期5次的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每次约30~40min,院外干预主要以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每周进行1次,为期四周,共4次,每次约20~30min。效果的评价分别在干预前,出院当天以及出院后四周进行。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医学应对方式和脑卒中健康行为。(3)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中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调查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得分为(65.04±11.489)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发作次数、有无脑卒中家族史、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患其他慢性病的种类在健康行为总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信念得分为(3.10±0.459)分、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为(75.27±14.276)分。(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得分与健康信念、社会支持和面对得分之间呈正相关,即患者的健康信念、面对和社会支持得分越高,健康行为得分越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得分与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回避和屈服得分呈负相关,即患者的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越低、回避和屈服得分越低,健康行为得分越高。(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3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调整系数R~2为0.631,13个变量共解释了患者健康行为总变异的63.1%。从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自变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患其他慢性病种类、回避、是否饮酒、有无脑卒中家族史、文化程度、面对应对、性别、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年龄、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是否吸烟、社会支持、屈服。2干预结果干预结束时,共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完成了住院期间和院外随访的干预及全部资料的收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结果显示:(1)进行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在干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出院当天、出院后四周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得分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出院当天与干预前、出院四周与出院当天、出院四周与干预前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先持续下降后又缓缓上升的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2)进行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在干预主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出院当天、出院后四周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出院当天与干预前、出院四周与出院当天、出院四周与干预前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3)进行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面对应对得分在干预主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出院当天、出院后四周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面对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面对应对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出院当天与干预前、出院四周与出院当天、出院四周与干预前的组内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面对应对得分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不断上升后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各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4)进行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屈服应对得分在干预主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出院当天、出院后四周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屈服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屈服应对得分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干预组患者屈服应对得分,出院当天与干预前、出院四周与出院当天、出院四周与干预前的组内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屈服应对得分,各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5)进行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回避应对得分在干预主效应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出院当天、出院后四周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回避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结果显示,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回避应对得分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干预组患者回避应对得分,出院当天与干预前、出院四周与出院当天、出院四周与干预前的组内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回避应对得分,各时间点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研究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信念得分为(3.10±0.459)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健康行为得分为(65.04±11.489)分,处于中等水平;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得分为(75.27±14.276)分,处于中等水平。(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与健康信念、社会支持和面对应对之间呈正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健康行为与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回避应对以及屈服应对呈负相关。(3)患其他慢性病种类、回避、是否饮酒、有无脑卒中家族史、文化程度、面对应对、性别、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年龄、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是否吸烟、社会支持、屈服应对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主要预测因素。(4)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提高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面对应对方式水平。(5)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降低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屈服应对方式水平和回避应对方式水平。(6)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降低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水平。(7)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提高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水平。(8)基于TMSC模式的健康教育后,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出院当天和出院四周后的面对应对以及健康行为水平均高于干预前;屈服应对、回避应对以及情绪和社会功能障碍水平均低于干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