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第二语言学习者感到困惑的“VA了”述补结构的语法意义为出发点,将“VA了”的语义分成表某种结果实现义的“(VA了)1”、预期结果偏离义的“(VA了)2”和两种语义兼而有之的“(VA了)。”。并将此研究成果应用于“(VA了)”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首先,在分析“(VA了)1”结果实现义语义指向的过程中,将单项的语义指向分成八类,并一一举例。将语义指向的不明确即语义的歧指用语义格的合并和转化理论解释,分析出多项的语义指向是多个语义格合并转化为一个语义格造成的。其次,在分析预期结果偏离义的时候找出“(VA了)2”和“(VA了)1”的差距,得出“(VA了)2”的语义有感情色彩,含有惊讶、埋怨等情绪,而“(VA了),”表达的语义无明显的感情色彩;“(VA了):”语气在“A了”上重读,即“VA了”。而“(VA了)1”的语气重读在“VA”,即“—VA—了”;“(VA了)2”中的“A”都是中性形容词中的开放式等级形容词,形容的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使期望值与现实结果产生了偏离。最后,根据“(VA了)1”和“(VA了)2”的区别,区分出了“(VA了)。”同一个句型的不同语义,从语用的角度分析“(VA了)。”的语用失误和语用含糊。以此为切入点将“(VA了)”述补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分为四个阶段,从语用及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提出“(VA了)”述补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