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对多元主义理论研究热情愈演愈烈的事实使得众多学者开始转变思维和角度,对独立政治组织的研究投以了兴趣。在众多学者中,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德裔意大利学者罗伯特·米歇尔斯(Robert Michels 1876-1936)。在对大规模组织、政党进行了一系列考究和剖析之后,米歇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寡头统治铁律:“组织意味着寡头的统治。任何组织,无论它是一个政党、专业工会、抑或是其他任何类型的协会,其内部的贵族化倾向都清晰可见。组织机构在维护自身稳定的同时,却导致组织化了的大众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彻底转变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组织使得政党或专业工会分化为少数的领导者和人数众多的被领导者。”①在强烈震撼欧洲学术界的同时,米歇尔斯的政党思想也为各国学者关于组织、工会、政党的学术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笔者认为,对米歇尔斯政党思想进行深入、细致地论述和评析将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学术工作。本文第一部分,笔者在追述米歇尔斯生平、并对其主要著作《政党:现代民主制度中寡头统治倾向的社会学研究》(Political Parties: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一书做出简要介绍的同时,探析了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早年投身于德国社会民主党(SPD)的亲身经历、对该党发展以及一战之前该党戏剧性转变的关注给米歇尔斯政党思想的形成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除此之外,其思想的成因中还包括了加埃塔诺·莫斯卡(Gaetano Mosca)的统治阶级理论以及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的精英循环理论的影响。本文第二部分,笔者剖析了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论断的逻辑演变过程。随着组织(包括政党)规模的日益庞大,专业化的分工使得代议制不可或缺。在此情况下,只有资质较高的人才能胜任组织中繁杂的事物,大众自身的冷漠与无能以及渴望被领导的心理使得领袖从大众队伍中脱颖而出,领袖与大众之间的鸿沟由此出现并随即被拉大。随后,在权力欲望的驱使下,掌权的领袖费尽心思去稳固自身职位,组织越来越趋于保守化,寡头统治的倾向清晰可见。本文第三部分,笔者对米歇尔斯关于社会主义政党的见解进行了阐释。在米歇尔斯那里,他首先认为,社会主义政党也有跻身于议会选举的倾向,随着社会主义政党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其议会党团的独立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其次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政党中存在着这样两种倾向——集权化与去集权化的倾向。虽然后者避免了政党内部一元寡头体制的形成,但它却催生了政党内部若干独立寡头机制的出现;再次,米歇尔斯对社会主义政党领袖的优势也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最后,米歇尔斯还指出,虽然社会主义政党领袖凭借其自身优势能够于大众之中脱颖而出,但领袖集团内部的争斗却时有不断。两强相争时,大多数情况都是以老一辈领袖的败北为尾声,然而争斗的最终结果却是,新老两代领袖经过一番重组之后,共同享有党内权力。本文第四部分,笔者论述了米歇尔斯有关限制领袖影响力所做尝试的分析。米歇尔斯认为,工团主义、无政府主义、复决投票并不是消除寡头统治症结的灵药。在米歇尔斯那里,它们看似以追求民主为圭臬,但实质上自身的缺陷却令其最终同样难逃寡头统治的恶果。不容置疑,在这一推理下,米歇尔斯更加肯定地认为他所言的,任何组织内部都存在寡头统治倾向的论断是一则“铁律”。本文第五部分,笔者分析并阐释了米歇尔斯政党思想的合理性与缺陷。笔者阐释米歇尔斯政党思想局限性的同时,着重肯定了其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尽管米歇尔斯政党思想存在着固有的缺陷,例如,他研究的对象不尽周详;他片面强调大众的冷漠、愚钝和无知,忽视了伴随着组织发展的同时,大众自主能动性也存在不断潜在增长的事实,这使他一味的强调大众的无能,侧面激化了他对领袖的专断与独裁倾向的强调;他有关政党组织集权意识的思考也与当今学者,对政党组织成员政治参与的研究结论不相吻合等。但是透过米歇尔斯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深刻并有意义的启示那就是,我们更加明了通过培养和不断提高组织成员自身的政治和社会交往能力来激发他们对组织活动的参与感和积极性的基本所在、更能够理解树立成员对组织责任感的关键所在、更加懂得在组织内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