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血液透析患者的医疗保险改革提供依据。 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在2014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在呼和浩特市六所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86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89例。 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KDQOL-SFTM调查量表对研究对象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并且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实验室指标。 3.采用Epidata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录入,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处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中,单因素分析组间比较,正态分布且具有方差齐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Students-Newman-Keuls(SNK)法;正态分布、方差不齐的资料,两组间采用t’检验,三组间用Kruskal-Walis H秩和检验。偏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间采用Kruskal-Walis H检验。多因素分析中,以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按照α入=0.05,α出=0.10的水准,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筛选出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结果: 1.研究对象共186例,平均年龄为52.36岁,老年患者57例,占30.64%。原发病因主要为高血压,63例占33.87%。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132例,占70.97%。 2.血液透析患者KDTA和SF-36的总评分分别为(49.30±12.88)和(47.98±20.77)。各个维度中得分最低是血液透析患者的工作情况(Work Status,WS)和体力所致的工作和生活受限(Role-Physical,RP)。 3.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医保类型、家庭月均收入、透析始龄、透析时间、透析频率、并发症数量和是否患有糖尿病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得分比较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血清白蛋白与KDTA总评分、社交质量(QSI)、肾脏病给生活带来的负担(BKD)、认知功能(CF)、体能(PF)、总体健康状况(GH)、社会功能(SocF)存在相关性,并均为正相关。血钙与症状与不适(SPL)、睡眠(sleep)存在相关性,并均为负相关。血磷与SF-36总评分、体能(PF)、社会功能(SocF)、精力状况(Energy)存在相关性,并均为正相关。 5.在不同医疗保险分组中,城镇职工和新农合组的血肌酐水平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家庭月均收入分组中,收入少于1700组和收入大于等于3400组患者的尿酸水平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月均医疗费用的分组中,月均费用少于1500元组和费用大于等于2500元组的尿酸水平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6.在多因素分析中,透析始龄和文化程度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KDTA评分的主要因素。透析始龄和并发症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SF-36评分的主要因素。 结论: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 2.在单因素分析中显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医保类型、家庭月均收入、透析始龄、透析时间、透析频率、并发症数量和是否患有糖尿病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得分比较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血清白蛋白、血磷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成正相关,血钙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成负相关。 4.新农合、家庭收入低、月均医疗费用少的患者透析充分性差。 5.在多因素分析中,透析始龄和文化程度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KDTA评分的主要因素。透析始龄和并发症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SF-36评分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