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症状的特性,明确癌因性疲乏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自我管理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癌因性疲乏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第一阶段,质性研究:采用目标抽样法对15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症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后提炼主题。第二阶段,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连续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五病区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诊治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170例,于入院第一天向患者发放自编人口统计学变量收集问卷、癌症疲乏量表(CFS)、疲乏数字等级量评估表、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G)和记忆症状评估量表(MSAS)。通过横断面调查,明确癌因性疲乏与生命质量及疾病相关症状的关系,同时探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第三阶段,实验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人,干预组31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症状干预模式。于术后七天对两组患者进行癌症疲乏量表(CFS)和记忆症状量表(MSAS)的测量,于出院前一天进行癌症疲乏量表(CFS)、记忆症状量表(MSAS)及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G)的测量。质性研究的数据运用现象学分析法的Colaizzi内容分析法及合众法,整理、分析资料并提炼主题。对量性研究的数据采用一般统计描述,计量资料中正态分布使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非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描述;癌因性疲乏症状与生命质量和疾病相关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如满足双变量正态分布选择Pearson相关分析,如非双变量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采用Stepwise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癌因性疲乏水平和疾病相关症状水平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生命质量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自身干预前后的生命质量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结果质性研究共提炼4个主题:癌因性疲乏症状普遍存在;患者疲乏时常伴有其他疲乏相关症状;疲乏对患者的情绪以及日常活动、工作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希望在治疗过程中注重疲乏症状的控制。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前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率高,为77%;疲乏水平以轻中度为主,占患者人数64%,得分为15.16±7.05;癌症疲乏量表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疲乏症状评估中的临界值为18.0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前患者症状发生率和发生数目高,症状平均发生数目为7.5个;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生命质量平均分为66.84±14.286;癌症疲乏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与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癌症疲乏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与记忆症状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前患者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与记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为年龄、贫血、合并症以及担忧、精力不足、难以集中精神和体重下降症状。实验性研究中,干预前的干预组与对照组一般人口学及疾病学特征、癌因性疲乏水平、疾病相关症状及生命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的干预组与对照组癌因性疲乏水平在不同时段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时间效应、分组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干预组癌因性疲乏下降的程度快于对照组。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疾病相关症状水平在不同时段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时间效应、分组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效应作用随分组的不同而不同(P<0.01),干预组症状水平下降的程度快于对照组。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生命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患者生命质量除躯体状况维度外,其他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生命质量总分及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癌因性疲乏症状是主观的、多维的,疲乏发生时常伴有其他症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症状和疾病相关症状发生率高,癌因性疲乏水平与疾病相关症状水平呈正相关,与生命质量呈负相关。年龄、贫血、合并症以及担忧、精力不足、难以集中精神和体重下降症状是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显示,以自我管理为主的症状管理干预模式,对患者疲乏症状的干预可以有效地缓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癌因性疲乏症状和疾病相关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