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超长深度扫描OCT(UL-OCT)观察人工晶状体眼由匹罗卡品引发调节下眼轴变化。 方法:纳入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21例(31只眼),其中男性患者7名11只眼,女性患者14名20只眼,年龄为49-84岁(平均年龄68.7±7.3岁),植入人工晶状体类型为Akreos MI60非球面微切口人工晶状体(美国BAUSCHLOMB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超长深度扫描OCT经瞳孔拍摄调节放松以及调节状态下从角膜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全眼图像。采用0.4大小、黑底白色的字母“E”作为注视视标。检查均在同一天由同一名技术熟练的医师操作,且均在暗室环境下进行检查。拍摄过程中始终嘱患者眼睛固视视标E,眼位保持不动同时避免头部移动,且在拍摄过程中通过水平-垂直两子午线方向上实时监测来避免眼球转动。检查者使图像聚焦清晰后进行图像拍摄,拍摄过程中始终保持画面中虹膜水平。应用2%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引发调节,给予患者测试滴眼液一滴,五分钟后滴入第二滴。第一次滴眼液三十分钟后,利用UL-OCT拍摄患者调节状态下全眼图像。调节放松状态以及调节状态下分别利用UL-OCT拍摄全眼图像两次,取平均值。采用自主开发设计软件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计算,利用Snell定律对OCT图像进行校正,最终得到各个眼球轴向参数,包括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人工晶状体厚度(IOL thickness,IOLT),玻璃体深度(vitreous length,VL)以及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重复系数百分比(coefficients of repeatability,COR%)同时描绘Bland-Altman散点图用以检测两次重复测量一致性。定义重复性系数百分比为两次重复测量差值的两倍SD除以两次测量的平均值。调节前后的各眼轴向参数变化值采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在放松以及调节两种状态下,全眼各轴向参数重复测量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两次重复测量各参数Bland-Altman图中,95% LoA范围较窄,一致性良好。调节放松状态时,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人工晶状体厚度、玻璃体深度、眼轴长度两次测量COR%值分别为2.28%、1.57%、2.7%、0.43%、0.17%,以上参数组内相关系数ICC值为0.985、0.997、0.970、1、1。调节状态时两次重复测量以上各轴向参数COR值分别为2.70%、1.95%、5.39%、0.37%、0.21%,ICC值为0.980、0.999、0.917、1、1。调节引发后,前房深度由4.215±0.317 mm增长为4.286±0.329mm(P<0.001),玻璃体深度、中央角膜厚度以及人工晶体厚度无明显变化。眼轴由23.319±0.906 mm增长为23.356±0.912 mm(P<0.001),人工晶状体眼眼轴伴随调节增长37±35μm(P<0.001)。 结论:超长深度扫描OCT可以对人工晶状体眼实现全眼结构的有效成像,测量人工晶状体眼眼轴可重复性良好,是观测其伴调节变化的有效工具。调节状态下,眼轴增长,人工晶状体向后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