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雷州半岛的红树植物病害进行了调查,对新发现的和普遍发生的病害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发生普遍、危害较为严重的的桐花树赤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获得结果如下:⑴2013-2015年对雷州半岛东海岛、特呈岛、高桥、徐闻等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植物病害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发现红树病害20种,较为常见的病害主要有桐花树赤斑病、桐花树煤烟病、白骨壤黑茎病、白骨壤黑斑病、白骨壤灰斑病、木榄褐斑病及老鼠簕黑斑病等7种,其中,以桐花树赤斑病发生最为普遍,各调查区(包括海南东寨港、深圳福田)桐花树均有该病发生,以徐闻、高桥等地的桐花树发病最为严重,叶发病率一般为30%~50%,严重的达75%以上,每叶病斑数在12~15个,有的多达30个以上;另外,高桥区桐花树煤污病发生普遍,但海南桐花树煤污病病情较轻;特呈岛白骨壤灰斑病发病率约15%,严重危害了红树植物白骨壤生长,而白骨壤黑茎病2013年曾造成特呈岛白骨壤植物大片枯死;深圳福田区则以老鼠簕黑斑病发生较普遍,观海长廊、特呈岛及雷州等保护区的木榄褐斑病危害大。其中,桐花树赤斑病、白骨壤黑斑病、老鼠簕黑斑病等均为国内外首次报道。⑵用常规组织分离法,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对桐花树赤斑病、白骨壤黑茎病、白骨壤黑斑病、白骨壤灰斑病、老鼠簕黑斑病、木榄褐斑病等6种病害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它们的病原菌分别为棒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互隔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⑶以桐花树赤斑病病原菌THS3菌株为代表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PDA为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菌株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2℃,最适为25℃~28℃,低于5℃或者高于35℃不能生长;菌株产孢温度为10℃~32℃,最适产孢温度为30℃。菌株在pH 3.0~10.0均可生长和产孢,偏酸性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中性或偏碱性有利于菌株产孢,以pH7.5时菌株产孢量最大。连续光照培养不利于菌丝生长但有利于菌株产孢,而连续黑暗培养则相反。桐花树等红树植物叶片浸出液对菌株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影响测定结果表明,低浓度(<1.67%)桐花树浸出液对菌株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另外白骨壤和海桑叶片浸出液也可以促进菌株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但海漆和秋茄叶片浸出液只能促进菌株生长和孢子萌发,却抑制菌株产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