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三社联动”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来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是现实性和时代性的问题。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龄人口的生活、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当前,上海和北京分别提出“9073”和“9064”养老格局,从此养老格局得知机构养老所占很小的比重,而居家养老则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代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将“互联网+养老”深度融合,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应用方式和模式,作为一种新手段为老年人服务。社区治理社会化的进步,提升了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将政府、社会力量和社区紧密联系形成的“三社联动”协作方式,引领着居家养老服务新方向。本文主要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社会嵌入理论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并整理居家养老服务及“互联网+养老”、“三社联动”参与养老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运用SPSS和EXCEL统计软件对相关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及参数估计,总结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与“互联网+”以及“三社联动”融合状况;最后,在相应的模型和因素分析下,把“互联网+”进行嵌入,研究新的居家养老服务,最后探究“互联网+”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立一种大联动模式,为居家养老老人和相关结构服务。本文中“三社联动”是在一种协作关系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而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和平台可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效能。通过上述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面对当前老龄化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选择问题,要将政府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引入专业化社会组织提供服务,进一步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第二,互联网条件下,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更具特色,通过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是否接触互联网是老年人通过网络获取服务意愿的决定性因素;第三,在老年人供给意愿的统计分析中,医疗保健服务存在“三社联动”的趋势,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持,为大联动的形成提供支撑。
其他文献
作物覆盖度是备受农业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参数,作物覆盖度体现为作物疏密程度,可反映各类作物生长状况,一方面参与作物灌溉决策与追肥,另一方面可辅助调查作物分布与整体评估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快速发展的老龄化现象使得养老服务的供给远远滞后于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广
当前我国人口高龄化和失能化问题日益凸显,高龄和失能老人由于生理或心理功能受损而生活不能自理,因此他们需要较长时期、甚至无限期的照护服务。又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自古以来残疾人都受到社会关注,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赋予残疾人的权利、对残疾人承担的义务是完全不同的。目前,保障残疾人社会权益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防止干部进一步滑向腐败深渊的有力举措,也是强化党政机关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
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是公共服务供给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服务的供给效度关系到当下政府治理的程度,有效的供给是政府“善治”的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增强服务供给能力
随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机构养老资源日益紧张,大多数老人只能在家或社区中接受护理服务,加之“4+2+1”家庭结构的变化及护理的专业性促使家庭难以胜任
目的:1)观察小鼠皮下持续泵注瑞芬太尼后诱导痛觉过敏进展及复合运用氯胺酮后对瑞芬太尼诱导痛觉过敏的拮抗作用。2)探讨皮下泵注瑞芬太尼及不同药物诱导痛觉过敏后突触后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系列问题,使得许多老年人无法满足其养老需求。而此时居家养老服务逐渐发展起来,并获得了推广和关注。但居家养
民办养老机构是由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的具有收养和服务功能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是机构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方面作用突出。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