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老年照护服务的监管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yal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人口高龄化和失能化问题日益凸显,高龄和失能老人由于生理或心理功能受损而生活不能自理,因此他们需要较长时期、甚至无限期的照护服务。又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机构养老的高额成本及老年人离家的孤寂心理,社区老年照护服务受老人及家庭的青睐,国家对其也非常重视,但是目前社区老年照护服务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论文通过构建城市社区老年照护服务的监管机制以解决当前监管机制不完善甚至缺失的问题,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使服务得以持续开展,功能有效实现,各环节高效衔接,满足高龄及失能老人需求并让他们对社区照护服务感到满意。论文的核心是构建城市社区老年照护服务监管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梳理文献,体现论文构建监管机制研究的可能性,再基于服务在监管现实和发展中的需求,市场与政府失灵论、监管理论等理论,阐述对社区老年照护服务监管的必要性,继而梳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老年照护服务监管的政策现状与发展;其次,对上海市社区老年照护服务监管进行实证调研,找出服务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构建监管机制的影响因素及结合实证研究以及数量模型以分析监管机制的实现条件,得知政府管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再次,通过国外监管机制的经验启示及我国对社区老年照护服务监管机制的定位,主要从界定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制度保障、机构的设置与职责、监管内容等方面来构建监管机制;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多元参与来监管社区老年照护服务,保障社区老年照护服务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市场与政府失灵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及监管理论,论文认为城市社区老年照护服务存在着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服务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及服务的低效率等导致服务质量不高,享受服务的老年人对服务满意度不高,但我国对服务的监管薄弱,因而需要构建符合实际的监管机制,加强政府、服务机构、社会、老人及其家庭多方参与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和老人的满意度,改善失能老人及高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其他文献
论文在我国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宏观背景下,依据上海老龄化程度居全国之首的这一事实对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问题提出研究。基于“新二元结构”背景下的上海基本养老
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对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老年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其养老需求也日趋多元
横向光电效应作为精密传感器的重要工作机理,根据其测量方式不同,可分为侧向光伏效应和双极性电阻效应两个部分。本论文围绕如何获得灵敏度强、精确度高、稳定性更好的基于横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进程更快、老龄人口更多、比例更大、而且主要分布在农村。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
为了缓解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紧缺压力,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
我国现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的医养分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健康老龄化的需求,而随后提出的医养融合,能更有效地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此外,我国目前大力发展基层卫生事业
本论文为彼得·福西特(Peter Fawcett)作品《翻译与语言:语言学理论解读》第一、二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此部分简要介绍了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之间爱恨交加的关系,详细讨论了4组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它们与翻译的关系;同时,介绍了与语音翻译相关的语言学问题。该部分频繁使用语言学术语、人名、长难句以及被动句,针对此特点,译者在翻译报告中主要采用了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同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这一新的国情,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成为多数老年人的主流养老方式。上海是我国首个步入老龄化的城市并且程度
作物覆盖度是备受农业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参数,作物覆盖度体现为作物疏密程度,可反映各类作物生长状况,一方面参与作物灌溉决策与追肥,另一方面可辅助调查作物分布与整体评估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快速发展的老龄化现象使得养老服务的供给远远滞后于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