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仲舒宗教思想的渊源何自?这来自于五帝三代以来的政教不离的传统,也受孔孟、老庄、荀、墨等诸子宗教思想的影响。西汉王朝民生问题、政治问题、风俗问题、信仰缺失抑或信仰混杂问题构成了其宗教思想的历史背景。董仲舒试提出“更化改制”也是自觉承担起承续三代以来文化生命的尝试与努力。董仲舒把“天”渲染成仁慈的主宰者,宇宙万物的生成者,一切神的君长,来为人间秩序寻求道德法则。中国儒家提倡的宗教或者说宗教化的倾向可以说是道德的宗教,也是道德的自觉,这有很强的理性色彩和人文性。这是不同于西方宗教的中国人文性宗教文化的优秀特质所在。既然天人合一,“天人同一”结构,董仲舒用阴阳来言人性。董仲舒的人性论关键不是人性善恶的问题,而是“未善”与“已善”之辩。天子应该替天行道,奉天法古。董仲舒大力倡导王道教化,化民成善,移风易俗。作为修养主体的“我”需要自觉,积极不间断的“以义正我”,涵养中和之气,也要推己及人,自觉承担其天赋的神圣责任,“以仁安人”。“名”是经由圣人阐发天意而用来‘真物’的,反映事物的真实存在性。那么名就具有了权威性和理则性的统一,对人事具有规范性和约束力。三纲五常具有宗教理念的精神。郊祭在董仲舒这里特指祭天,而且具有至上性。祭祖,是祭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诚无物”,是证明鬼神有无的一把钥匙。未尝离人而谈天是董仲舒天命鬼神观念的重要特色。人通过遵循圣人言行来侍奉天帝。事神活动可以说是是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并且无限接近终极存在,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只有通过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教养才能安顿于天地间,获得完全圆满性存在。在国家统一、而君主权力又趋向专制的趋势下,董仲舒企图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论证大一统秩序,在思想上维护了当时的国家统一。董仲舒用天之权威的表现形式即灾异说来限制君权,防止君权的膨胀和无限制的滥用。一个王道的社会,定然是一个联合体:国家以教化为核心任务,人人努力自觉的提高修养,使得人人具有仁爱之心,有远见卓识的智慧,严格自律并按当然性法则而为,有坚定不移的信仰,生产发展,社会运转井然有序。董仲舒通过宗教思想,天人合一理论,为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继续发挥了文化的力量。这对我们文化的传承,对我们精神家园的建设,对我们个人心灵的平安与和谐有着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