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作为高速公路网络中的特殊路段,是进行道路运营安全管理的重点区域。其中,下坡方向较上坡方向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以及严重性更高。因此,对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进行交通事故分析研究,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改善方案,对于提升整个路网的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础数据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因此建立了详尽的“一坡一档案”数据库,数据类型主要包含交通基础设施数据,如道路线形、标志标线等;交通事故数据,如事故发生时间、事故类型等;交通数据,如车流量、车辆运行速度等。其次,为了解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特征,从人、车、路和环境等四个方面定性分析了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时间、空间、车型、事故形态和事故气候等五个方面定量研究了交通事故的分布规律,得到道路因素在事故成因中所占比重较大、交通事故高峰发生在9:00-10:00与16:00-17:00之间和货车运行风险大于小汽车运行风险等结论,为交通事故致因分析提供了基础。然后,针对交通安全具有多方面属性这一特点,本文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了百万车公里事故率、伤亡人数、涉及车辆数、事故持续时间和重要事故(火灾事故、客车事故、危化品事故)持续时间等五个单项交通安全属性,并据此依次对所研究的长大下坡路段进行了交通安全评价。为更加全面判别所研究坡段近年来的交通安全状况,将上述五个单项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加权综合,提出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TSI,并建立了两套权重计算模型—熵权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经过实例分析发现,应用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能将运营安全状况较差的坡段优先判别出来。接着,对判别出的安全状况较差坡段进行了交通事故成因分析。结合实地调研以及交通事故特征分析的结果,发现道路因素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且不同的道路线形组合将导致不同形态的交通事故。因此,将交通事故分为三种形态:车车碰撞类、车路碰撞类和车辆自身类,以道路线形指标为自变量、交通事故数量为因变量,分别建立三个交通事故回归模型。对模型进行弹性分析,得到三种交通事故形态的主要致因和次要致因。以坡度为0、偏角为0、不临近出入口为理想状态,对模型进行事故修正系数研究并得到事故修正系数参考值,依据该参考值可以明确道路线形指标发生单位变化时,交通事故数量变化方向及变化的大小程度。研究成果为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道路安全对策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在交通事故分布规律以及事故致因分析的基础上,从增设避险车道、对出入口进行渠化等方面对运营安全状况较差坡段制定了一系列交通安全改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