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皮肤科366例湿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湿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皮疹分布特点以及各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等,为指导临床提供新思路。资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9月23日到2018年9月22日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366例湿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等),疾病相关因素(如发病季节、病程、生活习惯、过敏史、皮疹部位等),皮损严重程度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进行整理,将研究资料录入Excel制表,运用IBM SPSS 22.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在366例患者中,男性206例(56.3%),女性160例(43.7%);年龄19~89岁,平均年龄58.44±15.18岁,其中50~69岁年龄段的患者占比最多;病程最短3天,最长达30余年,平均病程42.4±64.7月,其中血虚风燥型患者的平均病程最长,平均病程91.91±102.89月;住院天数最短6天,最长18天,平均住院天数12.8±2.5天。2.疾病相关因素:湿疹发病季节以夏季最多106例(30.1%)、冬季最少71例(19.3%),发病节气以夏至、处暑最多;总体上,春夏季发病人数居多,但在证型之间并无差异。发病人群以离退休人员居多;有吸烟史116例,饮酒史138例,且多为男性;有过敏性疾病的23例,有过敏史的86例,过敏药物以青链霉素、磺胺类、头孢常见。3.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湿热蕴肤型患者占比最多193例(52.7%);证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季节、皮疹分布上无差异;吸入性较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但无证型差异;湿热型总IgE水平占比最高;免疫功能中IgM指标各证型均有明显偏低;湿热蕴肤型和脾虚湿蕴型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数值高于血虚风燥型;脾虚湿蕴型患者CRP数值低于湿热蕴肤型;各证型在治疗前瘙痒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脾虚湿蕴型与其他两个证型相比瘙痒程度较轻;各证型在治疗前皮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血虚风燥型与其他两个证型相比皮损程度较轻。4.皮损情况:皮损最易发生在四肢与躯干部位;治疗前,瘙痒积分74.88±10.30,皮损积分28.41±9.93,治疗后,瘙痒积分23.39±9.80,皮损积分8.92±4.47,较前明显减轻好转。5.治疗:湿疹住院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经卡方检验,?~2=15.40,P=0.004<0.05,说明湿疹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对比疗效佳,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的好转,且脾虚湿蕴型患者的治疗显效率最高。结论:1.本研究,湿疹发病因素与总IgE、免疫功能、血脂等相关。2.本次研究发现速发型过敏原中,湿热蕴肤型对小麦、尘螨敏感,脾虚湿蕴型对艾蒿、蟑螂、尘螨敏感,血虚风燥型对榆树、蟑螂、尘螨敏感;迟发型过敏原中,湿热蕴肤型对牛奶、蛋类、小麦、大豆、鳕鱼敏感,脾虚湿蕴型和血虚风燥型对蛋类、小麦敏感。3.经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均有改善;在降低EASI评分方面,血虚风燥型优于其它证型;在降低瘙痒程度评分方面,脾虚湿蕴型优于其它证型。4.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疗效显著,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显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