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中国的造船业经历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这推动了中国整体造船水平和规模的进步,中国的新造船订单量在2010年成功超过韩国,跃居世界第一。作为与造船业息息相关的中国船舶设备配套产业在这些年里同样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的船舶配套企业无论是在企业规模,还是在技术、质量和管理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链日趋完善。基本上所有的国际知名船舶设备品牌都已在中国投资设厂,力图通过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来巩固或扩大其全球市场份额。但是逐步深化的全球经济危机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造船业的健康发展,新船订单严重不足,船厂的产能过剩凸显。为了度过危机,中国的造船业正在进行深度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于中国本土的船舶设备企业来说,市场几乎都在国内。当国内的市场能够提供足够的订单的时候,都皆大欢喜。而当因市场大幅萎缩引起竞争加剧时,单一的国内市场发展模式已然成为阻碍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短板,企业的发展迅速受到威胁,前途叵测。为了当下的生存也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本土企业只有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才会有出路,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本文以DM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其在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方面的分析,以及对目标市场的区位优势分析,同时结合了对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和价值链提升方面的思考,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为DM公司在选定的四个目标市场制定出最合适的进入模式,并根据DM公司在各个目标市场的发展情况预测对进入模式做出动态的调整,以期DM公司在各个目标市场的各个发展阶段都能够采取恰当的方式成功地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通过准确地接入全球产业价值链,提高DM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顺利实现在各个目标市场的战略目标,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上去”;不仅要突破单一市场发展的被动局面,更要在国际市场赢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造船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推动船配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一部分,在“十三五”规划中已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作者希望以DM公司作为典型研究案例,为中国本土品牌的船舶设备制造企业开展国际化操作提供参考实例和制定目标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思考框架,旨在为推动中国船舶设备制造企业成功地开展国际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