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拓宽了我们的政治生活空间。透过一件件网络事件,我们也能发现网络给政治参与带来的改变。从最初的网络论坛、电子邮件时代,到现如今的自媒体时代,网络自身的特点也在变化。自媒体的即时性、传播的裂变性、草根性,使信息能够随时随地的在短时间内被疯狂的转播。这些特点对政府网络治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中央政府基于维稳的需要,通过绩效考核的手段,使基层政府必须对地方上所发生的网络事件进行积极的回应。同时,网络给政府和公众之间搭建一座负有权利机制、信息机制、沟通机制的桥梁,使政府能够对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回应。本文通过实证的方法,对2010-2013年筛选出的网络事件进行量化分析,尝试着去探寻公众对网络热点讨论的偏好?政府在应对网络事件背后的逻辑思路?以及政府在回应这些网络事件中存在的不足?对这些案件基于时间序列、主贴和跟帖量、网络性质、所涉及的传统媒体和意见领袖、网络政治参与方式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自媒体时代,网民、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体都在相互影响,从而推动了整个网络事件的发展。而政府对网络事件的回应时间,则取决于该事件是否跟政府的切身利益相关,如影响官员绩效考核的事件回应就比较积极,涉及到官员腐败的事件回应就表现的相对谨慎。而那些与政府切身利益相关性不强的,如司法案件、公共道德事件,政府的回应积极性都不高。为了应对网络政治参与所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在回应时间上,表现的都比较及时,但是在回应方式、方法上仍存在许多的不足。只注重网络事件的结果,对网络事件中的网络政治参与缺少关注,对网民的质疑没有提供有效的证据去回应,政府尽管及时的回应,却往往陷入被动的境地。本文认为要提高政府网络回应的能力,就应建设主动回应型政府,不仅要强调政府回应的及时性,更应注重政府回应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