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间的交流日趋频繁。翻译作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媒介,其在增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促进人类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我国的翻译历史源远流长,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以及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回顾一下这三次翻译高潮,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重大的社会进步都和翻译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今,随着全球经济网络化、一体化发展的到来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第四次翻译高潮在我国业已兴起,这无疑为翻译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翻译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便具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中,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社会大环境中来研究翻译活动应当成为当前翻译研究的一个重点。然而在中国,虽然近年来学者们翻译研究的领域在逐渐扩大,但是通过系统全面地分析中国的翻译现状来针对性地提出翻译政策的构想在目前尚属一个新的课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作者尝试着对翻译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翻译的社会功能研究。研究翻译政策首要的问题是研究翻译在一个社会中所发挥的功能,并以此为出发点指导翻译政策的制定。作者认为翻译在增进社会交流、丰富人类文化、启迪思维以及促进语言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指出翻译引进外国作品时由于选材不当而可能对社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第二,影响翻译活动的诸多因素。作者借鉴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大环境下制约翻译活动的诸多因素,重点指出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赞助人、译者本身包括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观念以及自身能力等因素都对翻译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第三,翻译政策研究。翻译政策的研究以前两部分的研究内容为基础,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翻译现状。因为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翻译活动中的许多环节也的确渐为人所诟病。因此作者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翻译界的现状并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翻译作品重数量、轻质量,相关的法律监管不到位以及学术重视程度不够等等,同时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些因素,并得出结论:在当前的形势下制定合理的翻译政策以期对翻译活动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应当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在翻译政策的制定方面政府和社会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以促进翻译教育的发展和奖励优秀的翻译作品;其次,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来规范翻译行为,加强翻译市场监管;再次,全社会也应当把翻译活动真正重视起来,以培养一个有利于翻译活动正常开展的氛围,从而促进整个翻译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