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系统论之系统性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a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系统论自20世纪70年代由埃文·佐哈尔提出以来,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在国内外都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该理论被提出之后,首先被引介并应用到了翻译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其理论框架多由文学界和翻译界学者采用。 多元系统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面向译语系统的、功能主义的、系统的、动态的新途径,它把历史、文化、经济等参数纳入研究者视野,将翻泽放到了一个更大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不再是传统的语言层面),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当然,由于其发源于俄国形式主义且深深植根于“低地国家”之一的以色列,作为一种理论,特别是翻译理论,它还远非完美。 多元系统论引入国内的时间比较晚,对它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翻译将其介绍到国内; (2)直接将其应用于国内的翻译研究; (3)对其理论本身及其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反思; (4)将其与国内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 国外译界对多元系统论研究开展的较早,主要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多元系统论的功过得失,代表人物有Edwin Gentzler,Jeremy Mundy和Theo Hermans等;(2)以多元系统论为框架展将其直接应用于翻译研究,代表人物有Gideon Toury;(3)尝试解决多元系统论的弊端,代表人物有José Lambert 和André Lefevere等。 埃文-佐哈尔曾于1990年在《当代诗学》上再次提出多元系统论,但较之从前改动其微。多元系统论一度是取代旧理论的新理论,但随着岁月变换,它已日渐显老,在翻译研究方面似乎已逐渐失去了解释力,招来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与质疑之声,国内外均有学者对它做过改进尝试。 本文通过对多元系统论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对其研究的详细梳理,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该理论对译学研究的贡献以及它所具有的局限性,并通过个案研究和参照其它译学理论以及其他学者比如Luhmann,Bourdieu和Lambert等的相关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系统论的六条建议,即:(1)与其他文化理论展开对话;(2)放弃“纯客观”的立场:(3)将符号与现实结合起来;(4)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5)翻译文学“地位”的判断应考虑更多因素;(6)假设翻译多元系统的存在。 作者希望本研究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多元系统论,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翻译文学和文学翻译的理解。
其他文献
本文意在揭示美籍巴勒斯坦裔杰出的文学评论家爱德华·赛义德《东方主义》写作的真实目的,从中揭露东方主义的危害本质,进而研究它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