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目前两种寰椎后路钉板内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及手术主要限制因素进行解剖学研究。(2)探讨寰椎后弓“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进钉点的定位。(3)探讨寰椎钉板内固定的手术安全暴露范围。方法:采用20例成人含C1-3的头颅标本,排除骨质外观破损、畸形。解剖出寰椎、枢椎、寰枢关节、椎动脉、C2神经根等结构。寰椎后弓“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进钉点:以通过寰椎侧块中轴的矢状面与后弓下缘上2mm的横断面的相交线为钉道,钉道在后弓骨皮质的投影点为进钉点(A)。用游标卡尺(精确到0.02mm)和量角器(精确到0.1°),对寰椎和枢椎的解剖径线和角度进行测量。结果:寰椎所有测量指标的左右两侧比较发现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故双侧数据合并后取均值。后弓进钉点A到寰椎中线的距离L1的值为18.53±1.41mm,进钉深度L4为29.23±1.67mm,后弓进钉点至侧块后缘中点的距离L3为10.56±1.02mm。寰椎侧块中部的宽度L2、高度L8分别为13.50±1.14mm、12.04±1.32mm。椎动脉沟底部后弓最薄处的宽度L9为10.05±1.35mm。后弓进钉点处后弓的高度L5为5.78±1.52mm,其中后弓进钉点处后弓的高度L5<4mm有5侧(共40侧),占12.5%;L5<3.5mm的有3侧,占7.5%。椎动脉沟底部后弓最薄处的高度L10内、中、外1/3测量值分别为:4.46±0.95mm、4.71±1.05mm、4.62±0.97mm,其中以中1/3高度最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有10侧L10中1/3<4mm,占25%,L10<3.5mm的有6侧,占15%。螺钉内斜角度为11.2±1.7°,上斜角度为6.1±2.2°。后弓与侧块移行处中点至下关节面的距离L6为4.81±0.84mm,其中L6<4mm的为4侧,占10%。L6<3.5mm的为2侧,占5%。后弓与侧块移行处中点至C2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L7为5.34±0.54mm。L7>L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有9侧L7<L6,占22.5%。结论:1、寰椎后弓“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椎动脉沟底部后弓最薄处的高度L10,其次为后弓进钉点处后弓的高度L5。术前应通过CT测量它们的大小,其中任一高度值小于4.0mm时,不适合行φ3.5mm的螺钉的后弓“椎弓根”螺钉固定,必要时可采用直径较小的螺钉固定。2、寰椎后弓“椎弓根”螺钉技术进钉点的定位为:后正中线旁18—19mm与后弓下缘上2mm的交点,向内倾10°,头倾5°,螺钉长度为28mm。3、寰椎侧块螺钉技术的主要限制因素为后弓与侧块移行处中点至下关节面的距离L6,当L6<4mm时,不适合行φ3.5mm的螺钉的寰椎侧块螺钉固定。其次要限制因素为后弓与侧块移行处中点至C2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L7。当L7<4mm时,会造成螺钉对C2神经根的压迫,不适合行寰椎侧块螺钉技术。4、寰椎后弓由中线向外侧的暴露范围可以达到20mm,但当寰椎后弓向外侧暴露超过10mm时,应该严格的在后弓下缘行骨膜下剥离,避免损伤上方的椎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