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极薄带轧制实验及其尺寸效应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4970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微型机电系统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生物医疗等领域应用范围的扩大,对金属极薄带的需求逐年增加,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金属板料尺寸由毫米级降至微米级时,金属极薄带力学性能呈现出与宏观尺度相异的变化规律,这种差异对工艺路径制定和质量稳定性控制带来一定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开发了低成本、无中间退火的极薄带异步轧制制备技术,并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异速比等工艺参数对轧制力分布和搓轧区比例的影响。选择应用较广的工业纯铝AA1060、工业纯铜T2和低碳钢Q195为研究对象,通过极薄带异步轧制方法,研究对应的微尺寸效应,探索其微观组织转变特点及变形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热处理工艺制备出厚度方向单层晶金属极薄带,并对单层晶的力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利用大张力的异步轧制组合成形工艺,开发了无中间退火的极薄带制备技术,并分析了典型质量缺陷的成因及解决措施。建立二维弹塑性轧制模型,对极薄带轧制过程进行了模拟,轧件出口厚度和轧制力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比较误差分别为3.7%和7.3%,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分析了轧制工艺参数,如异速比、摩擦系数、前后张应力、预压紧力和材料的变形抗力对轧制力分布、接触弧长度和搓轧区比例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a)增大异速比、张应力均可以显著降低轧制力,同时减小接触弧长度;b)增大摩擦系数、预压紧力和材料的变形抗力,均使轧制力升高,接触弧长度变长;c)异速比、摩擦系数、前张应力和预压紧力均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搓轧区比例;d)随后张应力和材料变形抗力的增加,搓轧区会逐渐减小。(2)在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极薄带异步轧制过程影响的基础上,以厚度分别为8 mm、4mm、2 mm,初始力学性能和晶粒尺寸近似相同的工业纯铝1060为研究对象,在无中间退火的条件下,利用异步轧制技术,制备了厚度区间为0.3~0.02 mm的工业纯铝极薄带,并研究了极薄带在轧制过程中力学性能变化的尺寸效应及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即使原料初始厚度不同,但当真应变大于 2.77时,且厚度为0.125 mm~0.1 mm时,工业纯铝极薄带均呈现抗拉强度的尺寸效应,即抗拉强度随轧制过程进行,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经剧烈塑性变形后,工业纯铝晶粒尺寸由~60 μm细化至~500 nm,相邻晶粒间多为大角度晶界。轧制过程中,形变织构铜型织构C-{112}<111>和黄铜型织构B-{011}<211>逐渐增强,在厚度为0.1 mm处晶体取向密度达到最大值,在厚度为0.02 mm处其取向密度值反而大幅度下降,并逐渐形成旋转立方织构RC-{100}<011>。(3)以厚度为5.8 mm的工业纯铜T2为原料,在无中间退火的条件下,利用异步轧制技术,制备了厚度为0.3~0.025 mm的极薄带,并研究了轧制过程中力学性能出现的尺寸效应及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当厚度由5.8 mm减薄至0.1 mm时,抗拉强度逐渐升高,而当继续减薄至0.025 mm时,抗拉强度反而降低。研究发现,当试样厚度由5.8 mm减薄至0.025 mm时,晶粒尺寸从~60μm细化至~120 nm,且主要由大角度晶界组成。位错密度和微观应变同抗拉强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轧制织构主要由铜C-{112}<111>,黄铜Bs-{011}<211>和S-{123}<634>组成,织构强度呈单调增长趋势。(4)以原料厚度为0.3 mm的低碳钢Q195为实验对象,在无中间退火的条件下,利用异步轧制技术,制备了 0.10~0.025 mm的极薄带,并研究了轧制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Q195的抗拉强度随厚度的变化也出现尺寸效应,微观硬度与抗拉强度同样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原始晶粒组织~10 μm,随变形程度加剧,晶粒呈纤维状分布,轧制到厚度为0.025 mm时,晶界已经几乎难以分辨。(5)结合拉、压、剪的异步轧制组合成形技术和热处理工艺,制备了厚度方向仅一层晶粒的单层晶极薄带,并研究了其力学性能特点。通过制备10种不同T/D(试样厚度/晶粒尺寸)极薄带试样(T/D=0.4~4.2),经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T/D值在3.6~2.0时,抗拉强度开始随T/D值的减小而显著减低。分析认为,单层晶极薄带由于比表面积超大,位错在迁移过程中逃逸概率增大,因此抗拉强度较低。(6)对金属极薄带轧制过程中出现的尺寸效应,根据力学原理进行了分类研究:第Ⅰ类尺寸效应,表现为普通金属材料即使在无中间退火的条件下,经持续冷加工变形,也不会因加工硬化出现板材缺陷中止轧制过程,主要与极薄带轧制过程中的负辊缝轧制等变形特点相关。负辊缝轧制的出现,使轧件边部受到较强的垂直方向及横向压应力,极薄带的静水压力增加,能有效抑制微裂纹等缺陷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材料的延展性。第Ⅱ类尺寸效应,表现为材料的抗拉强度随轧制过程进行呈先增大后先减小的趋势,主要与表面层效应及微观结构相关。工业纯铜极薄带厚度由0.076 mm持续减薄至0.025 mm的过程中,晶粒尺寸维持在~120 nm左右,造成试样表面层晶粒比例增大,位错运动到表面层时消失的概率增加,由此造成抗拉强度的降低,产生尺寸效应。
其他文献
连铸凝固过程中,因热溶质浮力、晶粒沉淀、坯壳变形等多因素的作用下,枝晶前沿析出的溶质元素随液相流动最终造成铸坯宏观偏析。由于高温连铸过程的复杂性及当前检测条件的限制,传统铸锭凝固实验和连铸试验未能深入了解连铸凝固两相区液相流动与溶质传输行为,而普遍采用的连续介质数学模型无法充分考虑多因素条件下溶质偏析分布特征。此外,对铸坯宏观偏析形成机理尚不清晰且存在不同观点,对机械压下和电磁搅拌等外场作用下中心
钒、钛和铬是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在高铬型钒钛磁铁矿中赋存量较大。高铬型钒钛磁铁矿储量丰富,综合利用价值高,该矿的综合研究利用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铬型钒钛磁铁矿为基础原料,在制备出合格的高铬型钒钛磁铁矿球团的基础上,研究了球团的抗压强度、还原膨胀和还原性、还原表观动力学以及软熔滴落特性和机理等方面的内容,考察了 TiO2、Cr2O3、B2O3和CaO等有价组元对高炉用球团冶金性
攀西红格矿区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35.45亿t,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钒钛磁铁矿矿床,除含有铁、钒、钛之外,还伴生有较高含量的铬资源,Cr2O3储量达900万t,具有极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现有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工艺中,高炉-转炉流程存在有价组元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大等问题,煤基直接还原工艺具有能耗高、效率低、钛渣活性差等一系列缺点,未能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我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
黄金是一种战略金属,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和金融属性。我国是世界第一黄金生产与消费大国,黄金增储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多年开采,高品位金矿逐渐枯竭,低品位难处理金矿已经成为我国黄金生产的主要资源。其中,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具有储量大、处理难等资源特点及问题。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以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氧化机理和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强化细菌浸出机理的研究。通过本
随着连铸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连铸坯质量不断提高,在实际生产中,连铸坯表面与皮下缺陷仍然是制约成品质量、成材率及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缺陷与连铸结晶器内弯月面的形状及其初始凝固行为密切相关。弯月面形状决定于渣钢界面张力,渣钢界面张力决定于渣钢两相成分与温度。结晶器具有强大的冷却能力,在弯月面上必然存在一个跨越固液相线温度的连续温度梯度,这个温度梯度的存在将对弯月面形状和钢水的溢流行为产生影响
不锈钢在热轧退火后,表面会形成成分复杂、结构致密的氧化层与分布不均匀的贫铬层,在后续的冷轧、电镀、着色等工艺处理前必须将其完全去除。硫酸预酸洗配合HNO3-HF酸洗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不锈钢酸洗工艺。其中,HNO3-HF酸洗段承担了去除氧化层、贫铬层与钝化基体的多重酸洗功能,在实际生产中易出现贫铬层去除不完全、局部腐蚀严重等问题。此外,HNO3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带来NOx与亚硝酸盐污染,极大地增
随着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异种金属复合而成的零部件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焊接是异种金属材料复合连接的主要手段。异种材料焊接零件不仅能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优异性能,而且能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对提高异种材料焊接接头性能的研究成为当前热点。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耐腐蚀和抗疲劳等优异的性能,在水电、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和食品等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核电、风电等新能源
凝固末端压下技术是改善铸坯内部质量的重大先进技术,尤其对解决高碳钢的中心偏析与疏松具有显著效果。然而,目前常规压下工艺未能很好地解决铸坯中心偏析和中心疏松,特别是对于大断面连铸坯。近几年来,国际上开始注重凝固末端重压下的技术研究,但并未得到统一的结论。本文以中心缺陷比较严重的高碳钢GCr15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数学模拟计算了大方坯凝固和压下变形规律。对常规平辊压下工艺的大方坯内部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消费也在逐年增加。由于主要电力生产单位集中在边远地区,而主要电力消费城市集中在东部沿海,发电端到受电端的距离较远,这种生产与消费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特点导致长距离输送电力不可避免。在金属结构材料中,银、铜、金和铝的导电率逐渐下降,但是综合考虑性能表现和经济因素,铝是架空输电导线上应用最多的导体材料。架空导线在服役过程中需要承受风载、冰载和自重,输电过程中在线路上会产生能耗
钢液从中间包注入到结晶器的过程中,钢液内的A12O3、SiO2等夹杂物容易在结晶器的水口壁面聚集结瘤,造成水口堵塞,给铸坯质量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抑制水口结瘤,水口吹氩工艺应运而生,同时该工艺还具有改变结晶器流场,促进夹杂物上浮,均匀钢水温度和成分等作用。但是如果操作条件控制不当,吹氢技术引入的氩气泡将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尺寸较大的氩气泡上浮至结晶器液面后破裂,会产生不利的湍流扰动,容易造成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