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品自愿供给中的捐赠行为分析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A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的公共品理论认为,在公共品的提供过程中,“利己人”的“搭便车”行为会使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无法实现。然而,在现实中,又有很多人会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捐赠从而自愿提供公共品。应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人们进行捐赠都是出于利他动机吗?如果捐赠行为是利己主义者成本一收益分析的产物,那么它给利己主义者带来了哪些收益?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捐赠行为?与西方相比,我国的民间捐赠数量很少,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促使人们进行更多的捐赠? 本文使用消费者行为理论来分析公共品自愿供给中的捐赠行为。认为捐赠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个人在预算约束下对捐赠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后的理性行为。利他主义者进行捐赠是因为捐赠使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共品增加,从而使他人的福利得到改善。利己主义者则是因为捐赠可以带给他们各种收益,这些收益包括:非营利组织给捐赠者的各种物质回报、捐赠带来的个人声望的提高、参加捐赠活动而获得的与社会上层交往的机会、通过捐赠活动所获得的各种心理满足。但消费者行为理论存在几个不足:它假设消费者进行决策时不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不受其他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没有分析个人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消费的不同。本文在用这一理论分析公共品自愿供给中的捐赠行为时,注意到了这几个不足,进一步分析了社会规范、其他消费者的捐赠决策、个体差异性对捐赠的影响。除此以外,还利用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捐赠的各种因素。结合以上分析得到的结果,本文将影响个人捐赠的因素分为三类:宏观因素:包括关于捐赠的税收抵免规定、社会成员进行慈善捐赠的传统、社会规范等;中观因素:这是指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共品的质量与数量以及它的募捐策略:包括捐赠方式、返还保证、底线水平、奖励水平、冠名权等;微观因素:指捐赠者个体的特征:包括捐赠者的收入、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在这些因素中,有一部分是不可控的,如捐赠者的收入、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微观因素,它们由于个体的差异会发生很大变化,我们很难采用措施对其加以控制;而另一部分,则是可控的,如关于捐赠的税收抵免规定、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品的数量与质量、返还保证、底线水平、奖励水平、冠名权等,人们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对其加以控制。 本文将影响捐赠的可控因素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研究促进我国民间捐赠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国家制订的税收政策;另一类则是由非营利组织施行的,旨在促使捐赠人捐赠的措施。在公共品的自愿供给过程中,存在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个体捐款给非营利组织;另一是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品。税收政策在这两个环节上都对捐赠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再将促进捐赠的税收
其他文献
在网络环境中,应用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如何全面了解和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保证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如何有效的评价学习效果,成为了在网络环境中开展项目式学习需要解决的问
<正> 1 京剧《梅锁情》的故事,从冲突的肇始到冲突的结束,发生在一天的时间里。这一天,是某地军管会的部长陈英达与医生燕南举行婚礼的日子。也在这一天,一个农村妇女湘梅突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是联系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的重要概念,是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的重要理论视角,触及了社会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并
介绍了产品形态仿生设计及其设计步骤,结合实例分析并总结了夸张、简化、变形、分解与组合等设计手法在产品形态仿生设计中的运用。指出这些设计手法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同志积极倡导发展农业合作化,并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步把马列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比较完整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思
经济增长意味着以更多的投入或以更有效的方式获得更多的产出。所以增长的实现直接归结为两部分:一是投入的增长,二是单位投入的产出的增长,即生产率的增长。经济增长因素分
自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原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凯恩斯之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就在不断的完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给它构建一个稳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奠基时期。进入战国以后,社会剧烈振荡,商品经济急剧发展,政治经济结构脱胎换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各国统治者对工商业的管理政策也在不断的进
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究和深入分析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工作。教材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体现着新课程改
在全球性国际分工的浪潮下,我国由于特有的比较优势,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国家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本文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实质、经济动因、运行机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