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大景观与微环境相结合的取样方法,选择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从绿洲到沙漠不同梯度典型景观类型:荒漠—绿洲交错带、沙漠边缘区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为研究区。研究不同景观区域及微环境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土壤、植物、昆虫个体C、N、P、K+、Ca2+、Na+、Mg2+离子元素含量的特征及三者的C、N、P关系,探讨了植被属性与土壤属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应用生态化学计量的原理,研究典型荒漠生态系统中P元素在土壤—植物—昆虫之间的转移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景观区域内,土壤属性的差异性导致区域内土植被盖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及离子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5)。土壤水分含量、植被盖度、土壤养分及离子含量表现为荒漠—绿洲交错区>沙漠边缘>沙漠腹地的变化趋势。在同一土壤属性情况条件下,植被盖度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新疆荒漠区植物的N/P比值为14.184,显著高于全球尺度(11.8和11)的平均值,与其他研究区域的研究结果相比,植物生长更易受到P元素的限制。土壤有效P的时间变化过程影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叶片P含量及C/P,进一步影响天花吉丁虫(Julodis varioloris Pall)个体RNA含量及种群动态变化。低的土壤有效P降低了植物叶片的C/P,同时影响天花吉丁虫个体P、RNA含量和种群动态。土壤—梭梭—天花吉丁虫的三者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