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双方之间达成相互理解或者共识是阐释交往行为意义的关键,而这种理解是以语言资源为媒介在交往中实现。根据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主体之间的交往在生活世界中发生,遵循四种普遍有效性要求。满足四种普遍有效性要求的交往可被视为有效的交往行为,即交往主体可实现相互理解或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元话语标记语是语篇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资源,可为实现交往双方相互理解语篇中的命题信息提供一种路径,这表明元话语资源存在着实现交往双方相互理解的可能性。根据前述,交往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可通过语言资源实现,因此元话语资源在语篇中借助其功能可体现交往行为意义,即满足四种普遍有效性要求,使主体间的交往具有有效性,实现对交往话语的理解。主体间的交往行为不能凭空发生,它需在生活世界中通过语言媒介在交往中展开。交往中语言的使用须满足四种普遍有效性要求,以使在生活世界中发生的交往活动具有有效性,即达到交往双方对信息的相互理解,表征语言资源的交往行为意义。如今,学者们已把学术语篇视为相关研究领域学者们之间相互分享、探讨学术成果的平台,语篇作者使用语言修辞手段或策略期望与语篇接受者展开交往,且期待在传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希望与接受者共同探讨学术研究成果。据此,学术语篇研究出现了社会化趋势,即语篇作者与交往者共同参与学术语篇内容的探讨构成了学术社区,语篇交往双方以学术语篇为依托在学术社区中开展交流活动。目前,大多数学者已在研究中认可学术社区中语篇作者与接受者间的交往关系,但并未指出双方以何种方式在学术社区中展开交往活动,使得研究成果缺乏相应的实际应用价值。鉴于此,本文结合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以Ken Hyland的元话语人际模型为依据,试图研究以下两个主要问题:1).学术语篇中存在着哪些元话语标记语?2).学术语篇中出现的元话语标记语如何表征交往行为意义?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需要界定可开展交往活动的元话语标记语类型。本文在权威学术期刊库中选取了30篇英语学术语篇,包含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学科,根据Ken Hyland的元话语人际模型,以手工标注的方式标注出了元话语标记语,之后又统计出了元话语标记语在两大类学科学术语篇中出现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类型的元话语标记语在两大学科语篇中都有出现,说明元话语标记语并非学术语篇中独特出现的语言资源,而是一种被作者普遍使用的语言资源。究其原因在于作者期待通过元话语资源取得与接受者的交往,促使接受者理解语篇命题信息,表征交往行为意义。研究进一步发现,元话语资源本身不能实现交往行为意义,而是经由其承载的交际功能满足四种普遍有效性要求后实现交往行为意义。因此,元话语资源以间接方式表征学术语篇中的交往行为意义,而非直接表征。同时,元话语资源即可以单独类型的分布方式表征交往行为意义,也可以集合类型的形式表征交往行为意义,目的都在于实现语篇作者与接受者问对命题信息的相互理解,使交往行为具有有效性。语篇作者意识到元话语资源所具备的交际功能可满足四种普遍有效性要求,遵循了交往行为中的标准情形,构建了在学术社区中开展交往活动的规则与标准。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学术社区中发生的交往活动提出一些建议:学术语篇中的交往行为需要可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交往双方应该具备元话语交往行为意识,能认识到由元话语资源体现的功能可满足有效性交往所需的普遍有效性要求,语篇作者在学术写作中应合理分布元话语资源,而语篇接受者应能准确意识到元话语资源分布的目的,使双方可在交往行为过程中达到对语篇命题信息的相互理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元话语表征交往行为意义的方式可为学术语篇写作教学提供有效的途径,促进写作课堂活动的积极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写作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