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掺杂Aln(MoO4)2三基色荧光粉合成与光谱性质分析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methean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稀土掺杂的三基色荧光粉因具有节能、环保、高光效、高显色性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因此在照明、显示、检测等诸多领域具有十分巨大的应用前景。本论文所选用的基质材料为含有碱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的钼酸盐荧光粉,其优点是能够有效吸收近紫外光,并能将吸收的能量传递给发光中心,在本论文中选用Sm3+、Er3+、Tm3+分别作为红、绿、蓝发光中心,其具有低成本,易合成,色饱和度好等优势。   本论文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作为合成方法,对不同基质样品分别进行了XRD表征和光谱性质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了研究,得到了Sm3+最优的掺杂基质为Kla(MoO4)2荧光粉,Er3+最优的掺杂基质为NaLa(MoO4)2荧光粉,Tm3+最优的掺杂基质为Kla(MoO4)2荧光粉,进一步在最优基质中改变掺杂离子浓度,研究掺杂离子浓度变化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质和荧光寿命的影响,分析得出Sm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3%mol,Er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5%mol。   通过对荧光粉样品发光特性的研究,得知Sm3+的4G5/2→6H9/2的跃迁发射最强,发射峰位于646nm,Er3+的4S3/2→I15/2跃迁发射最强,发射峰位于553nm,Tm3+的1D2→3H4跃迁发射最强,发射峰位于453nm,说明Sm3+、Er3+、Tm3+是较好的红、绿、蓝发光中心,同时发现所合成的荧光粉样品能被近紫外光有效激发,并且基质到发光中心存在能量传递,掺杂离子浓度较高时会发生浓度猝灭现象,同时掺杂离子浓度的变化对样品的光谱性质及荧光寿命都有存在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弹载天线的相关近场电磁散射问题。通过电磁仿真软件建立引信天线的近场辐射模型;利用并行物理光学方法计算并分析了复杂涂层目标对于任意入射天线波束的近场
本研究从拉氏量开始,详细地回顾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基本相互作用和Higgs机制。标准模型是一套描述强力、弱力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力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理论。它隶属量
锰氧化物是强关联电子体系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其表现出的巨大磁阻效应、多铁性质以及奇特的电子和轨道有序态都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电子关联作用的理解。然而,已有的研究多集中
作为一种可再生、可无限循环利用的能源,氢气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由于氢气的渗透性强,易燃易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极易酿成重大安全事故。常温常压条件下,当空气中氢
  神经元作为神经活动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元,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在实际中,神经元处于非常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受到各种不同的外界刺激和邻近神经元的相互影响,但它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