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其空间分布事关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时期,城市居民需求开始从基本生存资料转向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必将对公共服务供给在质和量上提出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但由于公共资源集中、规模化配置与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突出,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对有限的公共资源不能享有同等的接近机会。如何保证城市公共资源有效供给与合理分布,使不同社会阶层群体能得到相对公平的公共服务,营造机会公平的社会环境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国内研究大多基于区域宏观尺度,围绕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等内容进行定性探讨,忽视城市内部整体空间布局和社会空间分布,缺乏从城市地理学的空间视角进行务实探索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开展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研究,丰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公平性理论,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供需矛盾、合理布局寻找实践切入点。 基于以上目的,本研究选择非邻避型的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以重庆为案例地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从总体和典型区域两个层面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公平进行实证研究。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综述;然后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的价值取向、内涵、形成机制的理论构建;接着分别建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机会公平与绩效公平的评价体系,并结合案例,从总体层面定量评价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机会公平性,从典型区域层面通过分析公共设施可达性空间优势度与城市经济空间优势度的耦合关系评价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绩效公平;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不公平的形成机制,从认识、规划、技术、制度等四个层面构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框架;最后形成结论,总结论文的研究创新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 第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包含机会公平与绩效公平两个价值取向,经历初期均匀布局、中期均质布局、远期层级网络布局三个发展阶段。 第二,不同阶层居民拥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机会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应逐步向优质化、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总体服务水平具有人口高密度指向性,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形成的对公共资源的竞争影响着居民获取公共服务的容易程度,且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不尽相同,无法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同等的接近机会,中等收入人群能获得相对多的公共服务。 第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经济绩效差异显著,公共服务设施应适度超前发展。在分析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与城市经济耦合机理的基础上,将典型研究区域划分为高水平协调型、低水平耦合型、设施先行型与设施滞后型,进而提出公共服务设施适度超前发展的建议。一方面要超前发展,但公共设施投资应在城市发展能承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公共设施适度超前发展要因地而异: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发展势头强劲的地区,公共服务设施要适度超前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可根据其发展态势来决定公共服务设施是超前发展还是适度。 第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不公平是主客观条件双重作用的结果。客观方面,城市发展的历史惯性与累积机制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特征形成的基础条件;主观方面,城市规划引导调控着城市公共空间,供给主体多元化及政府职能转型等公共设施供给制度调整驱动着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变化,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市场化的住房制度进一步加剧了同质人群的集中和异质人群的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