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当幼儿自身、同伴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或发现同伴言行不符合幼儿园集体规则、教师或家长等权威人物的要求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它突出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典型行为,是幼儿主动向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社会交往等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关。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事件中所占比例最高,超过总量的四分之一。如此多且频繁的幼儿主动发起事件,如果处理得当即有助于幼儿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养成又能够提高家长对幼儿园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家园教育合力。反之,处理幼儿告状事件不止要浪费教师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要经常性的推迟、更改或放弃原有的教学计划,甚至还会引起家园矛盾。但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深入研究并不多。幼儿告状的原因、在不同活动类型中幼儿告状行为有何特征、在告状动机和性别差异等方面有无显著性差异,在相关研究中研究者选择的角度及研究的结果都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对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特点展开探讨进而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本研究以潍坊某乡镇幼儿园中班全体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观察法记录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事件,并将搜集到的告状事件用定量描述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研究发现:(一)中班幼儿在不同活动类型中的告状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异,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多,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次之,游戏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少。(二)中班幼儿在告状动机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以检举为主要告状动机。在不同活动类型中幼儿告状动机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动机是检举和寻求帮助和保护,在生活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动机是检举。(三)幼儿告状行为无性别差异,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在男女不同性别原告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在男女不同性别原告上无显著差异;幼儿告状行为和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在男女被告幼儿不同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结合研究结论和原因分析,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发展需要、幼儿园实际情况及本人在幼儿园工作的相关经验提出幼儿告状行为引导策略。本研究期望可以丰富幼儿告状行为的过程性研究,丰富幼儿告状行为的相关理论,为幼儿告状行为解决策略提供实证论证,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研究方面产生一些突破,为从而丰富幼儿社会性教育理论提供素材。同时希望能给幼儿教师及家长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真实情况,指导教师和家长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并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