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熔金属钨与钼的微波烧结工艺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itl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熔金属钨与钼及其合金材料作为重要的战略高温结构材料,在电光源、电力、冶金、化工、兵器以及核工业中约束等离子体的第一壁材料以及偏滤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由于钨与钼极高的熔点,常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在较高的烧结温度、较长保温时间下进行制备,易导致烧结试样的晶粒尺寸过粗、显微组织结构紊乱,最终使烧结后试样的综合性能较差。烧结工艺作为粉末冶金流程最为核心的一节,对材料性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而选用合适的烧结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微波烧结技术因其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性加热、选择性加热和非热效应而表现出了独特的特性。相较于传统烧结工艺能够显著降低温度、提升加热速率,在制备细小颗粒、结构均匀、力学性质卓越的烧结试样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本论文以热等离子合成法制备的准球形纳米钼粉末与钨粉末分别作为前驱体,研究烧结温度、升温速率、压制压力与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微波烧结难熔金属钨与钼试样显微组织结构演变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对钨及钼试样在微波烧结过程中的动力学及机制进行分析,并同常规烧结工艺后的试样进行对比。利用有限元模拟法对微波烧结纳米钨粉压坯过程中的腔内及试样切面的电磁场强度分布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成果:通过对钼的微波烧结工艺研究发现,烧结温度与升温速率对钼试样的组织结构与硬度值有着较大的影响,而保温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在1250℃较低的烧结温度下保温30min可制备出具有最高显微硬度359.5 HV0.2的钼试样。在最佳工艺参数即1450℃温度下、保温区间为20 min、加热速率为20℃/min的工艺条件下可制备出致密度为99.2%、晶粒尺寸仅为2.07μm且组织结构均匀、硬度值为324.1HV的微波烧结试样,优于同一烧结温度下、保温1 h、最高升温速率为10℃/min传统烧结工艺下制备得到的致密度达99.1%、晶粒尺寸为7μm、硬度值为241 HV0.2的钼试样。难熔金属钨的微波烧结工艺研究发现,烧结温度、升温速率与压制压力对试样的组织结构与综合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而保温时长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最佳工艺参数即1500℃较低的烧结温度下、保温区间为30 min、加热速率为20℃/min、压力为400 MPa的条件下可获得致密度为95.8%、晶粒尺寸为1.3μm、显微硬度值为508.6 HV0.2的试样,优于相同烧结温度下、保温1 h、最高升温速率为10℃/min的传统工艺下可获得的致密度为85.1%、颗粒大小为1.98μm、显微硬度值为450.1HV0.2的试样。当粉体的压制压力达到450 MPa时,在钨试样内部产生了分层现象,对最终试样的显微组织结构与综合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动力学及机制分析表明,钨与钼试样在微波烧结中的扩散机制均由体积扩散与晶界扩散机制共同控制,并且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体积扩散机制逐渐成为核心的扩散机制。微波烧结纳米钼粉压坯的烧结活化能为186.53 k J/mol,明显低于传统烧结下钼试样的烧结活化能254 k J/mol,这表明微波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钼试样内的原子扩散以及烧结致密化过程。对纳米钨粉压坯微波烧结过程的有限元分析发现,保温装置(氧化铝纤维与碳化硅)的设置有利于在试样周围形成均匀稳定分布的电磁场,从而保证钨试样内部温度的均匀分布。通过数值模拟,钨粉压坯上下表面的电磁场强度高于其内部,其原因是由于金属材料趋肤效应的影响,在电弧放电损耗与磁损耗机制驱动力的作用下,试样内部的细微结构与电磁场相互耦合,对微波的大量吸收从而使得试样内部的电磁场强度降低,最终有利于试样的整体性均匀加热。
其他文献
在高校建设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的背景下,针对老校区中的旧建筑及其环境的再利用成为建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建成至今已有六十余年,保留有建校前留存的营房以及其他旧建筑。然而,整体校园面临空间布局单一、场所记忆流失等问题,需要进行适度的改扩建以满足使用需求。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太平园校区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研究、相关案例分析与太平园校区现状调研为基础,提出太平园校区改扩建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案,
气候变化问题以及能源短缺问题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全球的温度升高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1.5℃之内。实施有效的建筑节能减排策略是应对该挑战的重要措施,被动式节能技术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中小学建筑的快速发展,建筑面积逐年提高,教学建筑能耗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中小学建筑的使用特点,来实现中小学教学楼的被动式节能设计尤为重要。针对被动式节能技术所造成的物化阶段能
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扩张,城市新区正在飞速发展。城市新区的建设先行的是大量的城市中小学校的建设。同时,信息化的时代引领全球的教育思想不断地转变,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的转变,为了让教育建筑空间契合不断深化的素质教育改革,目前,中小学教育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空间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普通且单一的教学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教学需要。功能多样和灵活适用的学习场所正在不断地在城市中小学校中改
在当代科研水平及高等教育水平发展迅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于科研研究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需要高校科研建筑设计也随新的科研需求做出不断改变,高等教育水平和综合科研能力已经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新时代下的高校科研建筑也需要拥有自己有针对性地发展方式。雄安新区作为一座完全意义上的新概念示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高校科研建筑这一类型进行探索,因此本文选取雄安设计竞赛中的B-02地块的“高校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有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文化自信心。因此国家规划建设了一批遗址文化公园,遗址公园建设后出现对历史遗址展示不足或错误等问题。其中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园实验点的遗址文化展示反映褒贬不一,本文以著名的西安昆明池遗址区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遗址公园的理论及
木结构古建筑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由于其材料特性和长期磨损,古木结构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极易遭受残损破坏,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目前的监测手段信息化水平低,无法有效利用监测数据的价值,为状态评估和维护方案的制定提供精准的实时数据。本文针对木结构古建筑现有监测手段的不足,提出基于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标准,
充气膜结构作为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秀的结构特性,因此充气膜结构这一轻型结构形式被广泛的使用在大空间建筑之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于充气膜结构的研究多半落脚于结构受力、材料性能以及作为建筑造型形态研究等方面,对充气膜结构大空间的研究较为匮乏。笔者发现,充气膜结构的建筑空间往往有着与传统建筑空间不同的特征,特别是充气膜结构在大空间方面的应用更为突出。充气膜结构的结构特性恰好
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存量优化”的模式转变,2019年,国务院正式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国家政策,住宅楼的提升改造也逐渐成为建筑学学科关注的新焦点。但在政府主导的老旧住宅楼改造过程中,往往缺少合理科学的指导,改造方式往往呈现出表面、同质、不可持续化,破坏了原有场所的记忆和文化。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的改造老旧小区,是一个急待研究的问题。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老旧住宅楼更新改造研究现状的基
随着我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持续增长,建筑业施工人员也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生产安全事故也稳步上升。从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中发现事故普遍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因此识别建筑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能够有效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是维系建筑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利用文本挖掘和图像识别技术对建筑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识别流程分为不安全行为特征词提取、行为识别、
在中国城市急剧发展下许多城市街道景观已经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只为片面强调视觉冲击与形式统一的场景营造,导致街道景观不断恶化。为了城市的整体面貌形象,诸多城市采取了“统一店招”的措施,旨在借助统一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然而这一策略严重消蚀了地域、城市的标签与特色。在与街景化的店招相比,传统模式下的店招往往都是单向信息传播,形式单一,而随着公众审美的提升,这种传统形式店招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