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PPP项目总体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然而在PPP推广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涌现出规划随意、风险分配不合理、明股实债、政府变相兜底等异化泛化现象。任何模式和制度,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去保障和落实。有效的监管措施对于PPP模式的顺利运行至关重要。PPP项目多为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项目,融资结构较为复杂,这也为监管和审计提出了难题。实践中,对审计机关是否应该介入PPP项目进行审计、如何审计等缺乏制度框架和规范指引,各地做法尚未统一,审计人员无所适从,项目识别、准备和移交阶段都属于审计监督的真空地带。随着“审计全覆盖”政策的号召,跟踪审计的实施在工程建设项目中逐步推进,其应用贯穿项目全过程,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策略,正确把握审计重点难点,形成对审计时间、资源的合理安排与配置,才能提高跟踪审计效率,保证跟踪审计质量。本文立足于审计策略视角对PPP项目跟踪审计优化路径展开研究,其研究成果能够为PPP项目跟踪审计介入推进提供实现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对PPP项目的规范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PPP项目跟踪审计的优化研究。首先,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界定和分析了PPP项目跟踪审计的相关概念和特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免疫系统”理论对PPP模式及跟踪审计进行剖析。其次,通过对现状文献的搜集归纳及实践调查,总结出我国及案例对象所在的H市PPP项目和跟踪审计的现存制度规范和实施现状,分析PPP项目对于跟踪审计存在的监管需求,以及当前PPP项目跟踪审计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困境。最后,选取了真实的、具有代表性的市政工程项目——H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跟踪审计过程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对其跟踪审计的范围、目标、资源配置、审计介入过程、各阶段审计内容等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优化该PPP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方法建议。研究表明:跟踪审计对PPP项目的顺利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合理运用能够满足监管效率与效果的双重需求,应得到广泛推行和全面落实;通过统筹三方审计主体建立新型审计主体结构有利于PPP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提质增效;应深化相关审计主体对PPP模式的认知程度,转变跟踪审计工作开展思维,立足于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PPP项目总体审计目标,注重和保证前期决策阶段的跟踪审计介入,有意识地将审计资源配置比重前倾,降低由于决策失误引发的国家资产安全风险,为PPP项目的平稳推进奠定基石;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以审计主体、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结果和审计证据获取这六个要素为基点的PPP项目跟踪审计优化建议。同时提出完善PPP项目跟踪审计法律依据、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国家层面措施,为前述建议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和制度基础保障,对解决PPP项目跟踪审计国家层面共性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考方向,同时也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