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硬化症的局部表现,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经济收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此类患者越来越多;目前临床上主流的治疗方式是微创介入治疗,因其有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但是由于国内技术起步比较晚,各个中心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对国外而言,我国还没有一个关于股浅动脉(SFA)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就目前血管外科飞速发展的趋势而言,迫切需要相关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目的:本研究就是以观察患者介入手术前后的相关生化指标、ABI及术后血管通畅性、用药情况等指标,研究SFA腔内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不同病变所需的腔内手术方式、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状况和优化随访的时间及方式;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给临床医生对SFA的腔内治疗予以循证医学的支持,而且有利于患者的治疗、随访及评估。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术前予以抗血小板治疗数天,并测定相关生化及临床指标,然后行股浅动脉腔内治疗,根据患者病变情况置入不同数量及不同规格的支架(同一类型支架),术后予以抗血小板及降脂等治疗,并于手术后(术后1-3天、术后1、3、6、12个月)分别观察测量患者间跛距离、ABI、Rutherford分级、溃疡愈合时间、血管通畅性、术后用药情况、术后血运重建等情况,通过对其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及通畅率来评价血管腔内置入支架对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术后疗效。结果:共调查443名患者,一个月后随访者342名,三个月随访291名,六个月随访207名,术前患者ABI(n=158)只有0.4±0.2,跛行距离平均为178.08米,参与术后一个月评价的有342人,有287人血管通畅,通畅率为83.9%。其中有275人记录了跛行距离,平均为1226.6米(p<0.001),270人记录了ABI值,平均为0.8(p<0.001);参与术后三个月评价的有291人,有204人血管通畅,通畅率为70.1%。其中有228人记录了跛行距离,平均为1360.1米(p<0.001),226人记录了ABI值,平均为0.8(p<0.001);参与术后六个月评价的有207人,有125人血管通畅,通畅率为60.4%。其中有164人记录了跛行距离,平均为1058.1米(p<0.001),158人记录了ABI值,平均为0.7(p<0.001)。结论:1、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多数都有高龄、吸烟、高脂血症等因素;2、患者其主要症状是间歇性跛行,而且ABI明显降低(0.4±0.2),经血管腔内治疗后(支架置入),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患者早期跛行距离和ABI明显好转,可以用其评价术后的疗效,对于患者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客观监测指标;3、临床上SFA腔内治疗的适应证已经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TASC A/B级病变,更多C/D级病变接受腔内治疗,并且有着不错的临床效果;4、对于SFA支架置入术后,早期通畅率是可以接受的,随着时间的延长通畅率下降,中远期疗效还不确定,与其患者动脉病变、治疗方式、全身情况等都有关;